[实用新型]水底强透水砂性土层中隧道建设围堰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211230.0 | 申请日: | 2019-02-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699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 发明(设计)人: | 严中;张兴其;浦玉炳;代迎立;王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19/04 | 分类号: | E02D19/04 |
| 代理公司: | 31304 上海知义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峰<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 地址: | 230041 安徽省合肥市颍上路西***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回填 钢板桩 止水帷幕 碎石土 砂袋 本实用新型 地下水渗流 土工格栅 钢拉杆 砂土 砂性土层 水力坡降 隧道建设 围堰结构 内壁 渗流 透水 外壁 沙土 填充 外围 贯穿 施工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底强透水砂性土层中隧道建设围堰结构,包括钢板桩、钢拉杆、止水帷幕、回填碎石土、回填砂土、砂袋和土工格栅;所述钢板桩的内壁设有止水帷幕,所述止水帷幕的中间填充有回填沙土,所述钢板桩的外围设有砂袋,所述砂袋的下方设有回填碎石土,所述回填碎石土与砂袋之间设有土工格栅;所述钢板桩和止水帷幕的底部贯穿回填碎石土并插入地面,所述钢板桩的外壁通过钢拉杆进行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有效利用地下水渗流规律,通过增加地下水渗流路径,降低水力坡降,避免渗流破坏,同时施工质量容易控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底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底强透水砂性土层中隧道建设围堰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水中明挖法修建隧道或大型水工结构采用的双排钢板桩围堰,通常做法是在前后两排钢板桩之间回填土并通过钢拉杆将两排钢板桩连为整体形成围堰。该种做法主要通过前后钢板桩及堰芯填土防渗止水,但一般堰芯填土压实度无法保证,防渗效果差,且水下地层主要通过钢板桩进行防渗止水,当水下透水性地层埋深较大时,需加长钢板桩。施工难度大,施工质量不易保证,且工程造价较高。
伴随着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受制于发展空间、城市规划及景观环境等的客观条件的限制,地面交通已无法满足城市交通的需要,为满足城市交通的迫切需求,开始修建更多的下穿隧道,而下穿湖底或河底的水底隧道其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一般较为复杂,尤其是砂性土地层,具有透水性强、结构松散、土颗粒小等特点,在较小的水头差情况下即可产生渗透破坏,严重威胁施工安全。
以安徽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为例,砂性土地层广泛分布,并存在高承压水。高承压水砂性土地质条件给城市地下工程、铁路、公路等工程建设带来较大的技术难题。近年,因承压水砂性土地层造成的基坑渗透破坏时有发生,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并威胁人身安全。
国内目前一般采用钢板桩围堰结构,需要对含水层进行止水,来避免出现渗流破坏,但在含水层较深的地层,钢板桩难以打穿含水层或者施工的代价太高。因此亟需研究一种在含水层较深地层中,能够快速施工、造价低而且方便可靠的新型围堰结构和施工方法。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解决上述技术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底强透水砂性土层中隧道建设围堰结构,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利用地下水渗流规律,通过增加地下水渗流路径,降低水力坡降,避免渗流破坏,同时施工质量容易控制。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底强透水砂性土层中隧道施工围堰结构,包括钢板桩、钢拉杆、止水帷幕、回填碎石土、回填砂土、砂袋和土工格栅;钢板桩的内壁设有止水帷幕,所述止水帷幕的中间填充有回填沙土,钢板桩的外围设有砂袋,所述砂袋的下方设有回填碎石土,所述回填碎石土与砂袋之间设有土工格栅;所述钢板桩和止水帷幕的底部贯穿回填碎石土并插入地面,所述钢板桩的外壁通过钢拉杆进行固定连接。
较佳地,上述钢板桩的外围和回填碎石土的底部均铺设有防渗土工膜。
较佳地,上述钢板桩和止水帷幕插入地面的深度至少为一米。
较佳地,上述钢拉杆设有多层,且从上至下依次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由于上述结构设计,在双排钢板桩之间施作两道止水帷幕,止水帷幕深度应根据临界水力坡降与水头差来确定,适用于透水砂层深度较大止水帷幕无法打穿的工况;围护结构迎水面及背水面均采用砂袋护坡,底部设土工格栅;在含水层较深止水帷幕难以打通的地层,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利用地下水渗流规律,通过增加地下水渗流路径,降低水力坡降,避免渗流破坏,同时施工质量容易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河道内围堰结构的立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渗流路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112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交通工程施工护坡装置
- 下一篇:基坑及隧道基底泉眼抽排封堵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