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管道泄漏数据采集装置及检测定位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180505.9 | 申请日: | 2019-01-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225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 发明(设计)人: | 贺利乐;陈奕昕;贺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7D5/06 | 分类号: | F17D5/06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 地址: | 71005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辅助管道 泄漏 检测定位装置 数据采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 管道泄漏 数据采集 依次设置 止逆阀 球阀 出口压力传感器 节点压力传感器 进口压力传感器 介质流动方向 出口流量计 定位精度高 流量计安装 流量控制阀 压力控制阀 第二球阀 输油管道 采集卡 节点处 输出端 检测 传感器 预设 耗时 进口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道泄漏数据采集装置及检测定位装置,包括:进口压力传感器和进口流量计安装在待测管道与第一辅助管道连接处;出口压力传感器和出口流量计安装在待测管道与第二辅助管道连接处;节点压力传感器安装在待测管道的预设节点处;各传感器的输出端均与采集卡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一辅助管道上沿介质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球阀、泵、第一止逆阀、第二球阀、流量控制阀和第二止逆阀;第二辅助管道上沿介质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三球阀和压力控制阀。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数据采集精确度高,检测泄漏耗时短,定位精度高;能够对长距离输油管道的缓慢泄漏和小泄漏进行数据采集和检测定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管道泄漏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管道泄漏数据采集装置及检测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道运输是油气资源的主要运输方式。随着管道运输的大规模应用,管材老化、腐蚀、水击过程等自然原因和盗采打孔、施工破坏等人为原因造成的管道泄漏事故,不但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使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鉴于此,对输油管道进行高效准确的状态检测和泄漏定位能及时获取泄漏信息,降低泄漏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现有的输油管道检测技术中,如压力波检测法、声学检测法、管内探测球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压力波法对缓泄和小泄漏检测效果较差,且无法检测到已发生的泄漏;声学检测法也存在对缓泄和小泄漏的敏感度差的问题;管内探测球法不能进行实时的泄漏检测,且检测耗时长。采用粒子滤波算法对管道系统进行实时估计,可以一定程度的在理论层面克服上述缺陷,但其要达到较高的可靠性及小泄漏的可检测率,则对管道泄漏的数据采集及处理有较高的精度要求,现有的装置不能满足。
综上,亟需一种新型的管道泄漏数据采集装置及检测定位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道泄漏数据采集装置及检测定位装置,以解决上述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数据采集精确度高,检测泄漏耗时短,定位精度高;能够对长距离输油管道的缓慢泄漏和小泄漏进行数据采集和检测定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道泄漏数据采集装置,包括:第一辅助管道、第二辅助管道、进口压力传感器、进口流量计、节点压力传感器、出口压力传感器、出口流量计和采集卡;
待测管道通过第一辅助管道与出站储油罐相连通,待测管道通过第二辅助管道与进站储油罐相连通;
进口压力传感器和进口流量计安装在待测管道与第一辅助管道连接处,用于检测待测管道进口处介质的压力值和流量;出口压力传感器和出口流量计安装在待测管道与第二辅助管道连接处,用于检测待测管道出口处介质的压力值和流量;节点压力传感器安装在待测管道的预设节点处,用于检测待测管道预设节点处介质的压力值;
进口压力传感器、进口流量计、节点压力传感器、出口压力传感器以及出口流量计的输出端均与采集卡的输入端相连接;
其中,第一辅助管道上沿介质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球阀、泵、第一止逆阀、第二球阀、流量控制阀和第二止逆阀;第二辅助管道上沿介质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三球阀和压力控制阀。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连接法兰和第二连接法兰;
第一辅助管道和第二辅助管道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法兰和第二连接法兰与待测管道相连接;
进口压力传感器和进口流量计的采集端安装于第一连接法兰处;
出口压力传感器和出口流量计的采集端安装于第二连接法兰处。
进一步地,第一辅助管道和第二辅助管道均埋地设置;第一辅助管道和第二辅助管道的直径及管壁厚度均与待测管道相同,第一辅助管道和第二辅助管道的内壁粗糙度均低于2.0×10-4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805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