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良的恒温阀芯及恒温龙头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72401.3 | 申请日: | 2019-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221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卢文荣;石瑞发;张建强;曾广移 | 申请(专利权)人: | 鹏威(厦门)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1/20 | 分类号: | F16K11/20;F16K11/074;F16K31/70;F16K31/60 |
代理公司: | 厦门创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32 | 代理人: | 王声信;吴慧敏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量控制组件 恒温组件 恒温阀芯 恒温龙头 温度调节 阀体 过流通道 混合流体 流量调节 陶瓷定片 陶瓷动片 物理接触 轴向转动 转动套 隔断 通槽 改良 隔离 保证 | ||
1.一种恒温阀芯(100),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阀体(1),该阀体(1)内腔中空,其顶部具有第一支撑部(11),所述的第一支撑部(11)具有若干的过水通孔(111),在第一支撑部(11)的中部向上延伸有套筒(12);该阀体(1)的外侧壁或底部具有供冷流体(F1)流入的第一进水口(13)、供热流体(F2)流入的第二进水口(14)及供混合流体(F3)流出的出水口(15),同时在阀体(1)的腔室内形成供混合流体(F3)流入且相互隔断的第一过水通道(I)及第二过水通道(II),所述的第一过水通道(I)与第一进水口(13)及第二进水口(14)相互导通,所述的第二过水通道(II)与出水口(15)相互导通;
恒温组件(2),该恒温组件(2)套置于该阀体(1)的套筒(12)内,藉由该恒温组件(2)调节第一进水口(13)与第二进水口(14)的开度,继而调节流入至阀体(1)内腔中冷流体(F1)与热流体(F2)的混合比例,从而实现对混合流体(F3)的温度控制;
它还包括流量控制组件(3),该流量控制组件(3)设置在阀体(1)的第一支撑部(11)上,其包括陶瓷定片(31)、陶瓷动片(32)及转动套(33);所述的陶瓷定片(31)、陶瓷动片(32)及转动套(33)皆设有一相互贯穿的第一通孔(A),藉由该第一通孔(A)使陶瓷定片(31)、陶瓷动片(32)及转动套(33)由下至上套置于套筒(12)的外侧;所述的陶瓷定片(31)上开设有过水通槽(311),陶瓷动片(32)朝向陶瓷定片(31)的一侧端面具有过流通道(321)及封闭面(322),陶瓷动片(32)与陶瓷定片(31)面接触,由转动套(33)带动陶瓷动片(32)相对于陶瓷定片(31)的轴向转动,继而改变流经过水通槽(311)与过流通道(321)混合流体(F3)的流量;
通过该恒温阀芯(100)使得混合流体(F3)经第一过水通道(I)流入陶瓷定片(31)的过水通槽(311)与陶瓷动片(32)的过流通道(321),继而流入第二过水通道(II),最终从出水口(15)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恒温阀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定片(31)的过水通槽(311)为上、下端面相互贯穿镂空,且在朝向陶瓷动片(32)的一侧端面还设有储油槽(312),在陶瓷定片(31)的底部或侧壁设有若干个与阀体(1)的第一支撑部(11)配合第一固定卡槽(313),藉由该固定卡槽与阀体(1)的第一支撑部(11)对应的第一卡点(112)定位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恒温阀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陶瓷定片(31)与第一支撑部(11)之间设有止水垫圈(314)。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恒温阀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动片(32)的过流通道(321)为深度由浅至深渐变的弧形槽,该弧形槽并未使陶瓷动片(32)的上、下端面相互贯穿,且在陶瓷动片(32)外侧部或顶部端面设有第二固定卡槽(323),所述的转动套(33)在相对于第二固定卡槽(323)的位置设有第二卡点,藉由该第二卡点与陶瓷动片(32)的第二固定卡槽(323)卡固配合,确保转动套(33)与陶瓷动片(32)之间不会产生相对转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恒温阀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动片(32)的弧形槽内具有若干个加强筋条(324),且在位于弧形槽浅部位置的相背端面具有一深度由深至浅的弧形沉槽(325),确保弧形槽的底部壁厚的厚度均匀。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恒温阀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的第一支撑部(11)的外侧壁还包括一限位柱(113),所述转动套(33)的底部外径端设有一定角度间隔的第一限位点(331)及第二限位点(332),转动套(33)在转动时通过第一限位点(331)及第二限位点(332)分别与第一支撑部(11)的限位柱(113)抵靠配合,从而实现对转动套(33)转动角度范围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鹏威(厦门)工业有限公司,未经鹏威(厦门)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7240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