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下室混凝土墙后浇带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42845.2 | 申请日: | 2019-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031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于兆臣;李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16 | 分类号: | E02D29/16;E02D31/02;E04B1/6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5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墙体 后浇带 塑形 背贴式止水带 本实用新型 混凝土墙 防水层 地下室 浇筑 地下室外墙 对称设置 施工工序 施工效率 砂浆 腔内 向后 灌注 延伸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室混凝土墙后浇带结构,涉及地下室外墙领域,其包括对称设置的墙体,所述墙体之间浇筑有后浇带,所述墙体的一侧设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靠近墙体的一侧嵌设有背贴式止水带,所述背贴式止水带向后浇带延伸有空心的塑形腔,所述塑形腔内灌注有砂浆,所述后浇带沿塑形腔浇筑于墙体之间。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减少施工工序,提高施工效率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室外墙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室混凝土墙后浇带结构。
背景技术
大型地下室由于按照规范需设置后浇带,后浇带往往需要从地下室侧墙中贯通并在主体结构完成后一段时间才能封闭,且地下室外墙与基坑间需要提前施工防水层并进行回填。
参照图1,现有的墙体1在浇筑时,需要先在墙体1之间的填缝7处以及其他位置铺设模板,在完成墙体1的浇筑后将模板进行拆除,再在后浇带2与墙体1之间铺设模板,在后浇带2浇筑完成后,再向填缝7内填充聚氨酯,从而避免墙体1自身收缩不均而出现裂缝,随后再往墙体1的一侧铺设背贴式止水带6。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进行墙体1浇筑时,需要先在填缝7处固定若干模板,在浇筑完成后再将模板拆下,随后再填充填缝材料,在拆卸模板的过程中容易对墙体1造成二次损坏,同时也增加了工序,延长了施工工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室混凝土墙后浇带结构,能够减少施工工序,提高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地下室混凝土墙后浇带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墙体,所述墙体之间浇筑有后浇带,所述墙体的一侧设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靠近墙体的一侧嵌设有背贴式止水带,所述背贴式止水带向后浇带延伸有空心的塑形腔,所述背贴式止水带与塑形腔一体成型,所述塑形腔内灌注有砂浆,所述后浇带沿塑形腔浇筑于墙体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在地下室内铺设保护层和防水层,随后在指定区域铺设背贴式止水带,并向塑形腔内灌注砂浆,再沿背贴式止水带灌注墙体,由于背贴式止水带与塑形腔一体成型,从而无需在墙体之间的填缝处额外拆装模板,减少了工序,提高了施工效率;待墙体灌注后,再在后浇带与墙体之间铺设模板,随后沿模板向后浇带灌注混凝土,从而避免墙体一体成型浇筑后因自身收缩不均而在墙体内部出现裂缝。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塑形腔呈圆柱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柱形增加了塑形腔与后浇带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了地层水向地下室渗入的路程,延缓了地层水的渗入速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砂浆内混合有膨胀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膨胀剂能够在塑形腔内膨胀,从而避免因塑形腔收缩导致的后浇带内部出现缝隙,增强了后浇带的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背贴式止水带靠近墙体的一侧设有凸肋,所述凸肋嵌设于墙体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肋增加了墙体与背贴式止水带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了地层水的渗入路程,从而增强了背贴式止水带的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塑形腔向远离凸肋的方向延伸有挂耳,挂耳卡设于后浇带远离背贴式止水带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灌注后浇带时,挂耳能够将后浇带与墙体之间的缝隙进行封闭,从而避免混凝土从后浇带与墙体的缝隙处漏出,从而增强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浇带与墙体之间设有止水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止水带能够增加地层水的渗入路程,从而增强后浇带的防水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煤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428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础底板后浇带结构
- 下一篇:一种改进型节能建筑勒脚处节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