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即热式茶饮机的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38276.4 | 申请日: | 2019-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491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朱源达;郑椿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鑫巨众餐饮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F1/66 | 分类号: | G05F1/66;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福州顺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42 | 代理人: | 陈为志 |
地址: | 510800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流量 控制电路 即热式 加热管 加热功率 主控MCU 茶饮机 占空比 出水 进水 第二温度传感器 第一温度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 进出水温差 流量计检测 泵入冷水 高效节能 加热水路 进出水 检测 加热 水泵 温差 反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即热式茶饮机的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在工作过程中,通过水泵向加热水路中泵入冷水,流量计检测水流量,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加热管的进水温度,而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加热管的出水温度,水流量、进水温度和出水温度被反馈至主控MCU,主控MCU根据水流量以及进出水的温差来调节PWM信号的占空比,通过调节PWM信号的占空比,从而能控制加热管的加热功率——即实现了通过水流量、进出水温差自动调节加热功率,实现即热式加热,高效节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茶饮机,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即热式茶饮机的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越来越多的人将茶、咖啡、奶茶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是茶艺,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并有着丰富的饮茶经验和茶具。
目前市面上有一些茶饮机,其具有一机多用的特点,既能用于冲煮茶水、咖啡还能用于制作奶茶。目前市面上一些传统的茶饮机的加热功率是固定的,并不能根据进水的温度调节加热功率,在进水温度较低时往往需要更长的加热时间。最近几年,即热式加热正逐渐成为主流,其在热水器、智能马桶等产品上得到了应用,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即热式茶饮机必将成为茶饮行业的主流,本专利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实现茶饮机的即热式加热。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热式茶饮机的控制电路,其能够根据进水温度和设定的出水温度对加热功率进行调节,实现即热式加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即热式茶饮机的控制电路,包括主控MCU,其特征是:还还包括与主控MCU连接的显示屏、水流开关、温度传感器、电磁阀、流量计、按键模块、晶振模块、可控硅过零触发驱动电路以及电源模块,其中可控硅过零触发驱动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主控MCU的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可控硅过零触发驱动电路的驱动信号输出端用于连接加热管,所述电源模块用于给整个控制电路供电。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控MCU采用的是STM32F103C8芯片。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过零触发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3、电阻R4、电阻R5、双向光耦T1、发光二极管D1、三极管Q1、双向可控硅Q2、电阻R6、电阻R7、电阻R8以及电容C8,其中双向光耦G1的1号脚通过电阻R3连接电源VCC,双向光耦G1的2号脚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5连接主控MCU的HT接口,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通过电阻R4连接电源VCC,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三激光Q1的集电极,双向光耦G1的6号脚通过电阻R6连接双向可控硅Q2的第二主电极T2,双向光耦W1的4号脚连接双向可控硅Q2的门极G,双向可控硅Q2的第一主电极T1连接AC220V市电零线,双向可控硅Q2的第二主电极T2连接AC220V市电火线,加热器HEAT的一个电极与双向可控硅Q2的第二主电极T2连接,加热器的另一个电极与AC220V市电零线连接,双向可控硅Q2的第一主电极T1与门极G之间连接有电阻R8,电阻R7和电容C8串联,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双向可控硅Q2的第一主电极T2,电容C8的另一端连接双向可控硅Q2的第一主电极T1。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电源模块包括整流电路、与整流电路连接的电源隔离模块以及与电源隔离模块连接的电源供应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鑫巨众餐饮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鑫巨众餐饮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382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