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线圈的散热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35305.1 | 申请日: | 2019-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9186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黄海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海永 |
主分类号: | H01F27/08 | 分类号: | H01F27/08;H01F2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高志军 |
地址: | 2771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线圈 散热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线圈的散热结构,包括有散热部,散热部包括液冷铜管,且其设于线圈内侧,液冷铜管的长度大于导磁体的长度,液冷铜管端部还设置有为自身降温的风冷装置。提供了专用于导电绕组的散热结构,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液冷铜管技术,将线圈的热量通过铜管导出,并结合风冷散热,持续降温并保持稳定的温度。还通过适应于导电绕组实际形状的固定环,将液冷铜管连接到一起,拆装方便,不必单独固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结构,尤其涉及用于导电绕组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导电绕组又称绕组线,是利用电磁原理来实现电能与磁能转换的装置,具体利用导电金属制成的电线缠绕在导磁体上实现。由于电线或线圈通电后产生较多的热量,使得导电绕组装置需要进行主动或者被动散热。例如电动玩具车可以在运动中使电机散热,此为被动散热。主动散热在工业中是比较常见的做法,主要依靠方便可靠的风冷实现。但现有的风冷散热方式,难以应对尺寸较长且缠绕有数层乃至数十层线圈的情况,尤其是运行功率较大时,其内部线圈难以通过风冷直接散热,热量传导效率差,容易损坏设备。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线圈的散热结构,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有散热部,其特征在于,散热部包括液冷铜管,且其设于线圈内侧,液冷铜管的长度大于导磁体的长度,液冷铜管端部还设置有为自身降温的风冷装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有将液冷铜管连接在一起的固定环,固定环设置在液冷铜管的底端,风冷装置设置在固定环一侧。
有益效果:提供了专用于导电绕组的散热结构,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液冷铜管技术,将线圈的热量通过铜管导出,并结合风冷散热,持续降温并保持稳定的温度。还通过适应于导电绕组实际形状的固定环,将液冷铜管连接到一起,拆装方便,不必单独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的一种用于线圈的散热结构,包括有散热部,散热部包括液冷铜管3,且其设于线圈2内侧,液冷铜管3的长度大于导磁体1的长度,液冷铜管3端部还设置有为自身降温的风冷装置10。
线圈2缠绕在导磁体1上,由于线圈2可能会很密集,因此常规的直接使用风冷为其表面降温的效果不太理想。参考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在线圈2与导磁体1之间设置散热装置。散热装置具体采用现有的液冷铜管3。线圈2的热量传导至液冷铜管3上,在液冷铜管3的端部设置风冷装置10,风冷装置10的风扇5持续为液冷通过降温,由此使得液冷铜管3的温度保持温度,持续为线圈2散热。
参考图4,图4为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示出了散热部在较复杂导电绕组中的具体使用状态。导电绕组的线圈2在同一水平面可能为多层,为保证散热效果,线圈2与液冷铜管3之间间隔设置,即每隔一个液冷铜管3便缠绕一圈线圈2。继续参考图4,在上述间隔设置的基础上,相邻的液冷铜管3之间还可交错布置,使得液冷铜管3能够更均匀的分布在线圈2内,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风冷装置10可直接固定在液冷铜管3上,具体实现风冷的方案可以是以电机4带动风扇5转动的方案,也可是其他现有技术。
优选的,还包括有将液冷铜管3连接在一起的固定环6,固定环6设置在液冷铜管3的底端,风冷装置10设置在固定环6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海永,未经黄海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353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切割辅助夹具
- 下一篇:基于PXI转串口通信的双通道高频脉冲激励接收板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