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丁坝挑流模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33284.X | 申请日: | 2019-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030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王继保;方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1/02 | 分类号: | E02B1/02;E02B3/06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池 丁坝 进水管 出水管 水箱 滑槽 滑块 连通 水箱连通 条形通孔 出水口 进水口 流模拟 操纵杆 教学效率 模拟教学 一端连接 装置结构 操控台 节约 铰接 销轴 水泵 延伸 | ||
一种丁坝挑流模拟装置,包括水池、水箱,所述的水池底部设有水箱,水池上设有操控台,水池内设有滑槽,水池设有条形通孔,条形通孔与滑槽连通,水池的底部设有出水口和进水口,滑槽内设有多个滑块,滑块的顶部设有操纵杆,滑块与连接块的一端连接,连接块的另一端通过销轴与丁坝本体的一端铰接,丁坝本体的另一端与丁坝延伸块连接,水箱上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的一端与水箱连通,进水管的另一端与水池上的出水口连通,进水管上设有水泵,出水管的一端与水箱连通,出水管的另一端与水池上的进水口连通。采用上述结构,实现了降低成本,节约人力,方便快捷的进行模拟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时间,整个装置结构简单,方便使用,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教学装置领域,特别是一种丁坝挑流模拟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国土辽阔,江河密布,水资源储量丰富,为我们提供了生命之源。但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多了水少了的问题时常发生,为此需要防灾兴利的治理。在河道治理和整治工程、海岸工程中丁坝是运用广泛的水工建筑物,其主要功能为保护河岸不受来流直接冲蚀而产生掏刷破坏,同时它也在改善航道、维护河相以及保护水生态多样化方面发挥着作用。
现有的丁坝模型试验一般都采用大面积的物理模型模拟。现存的丁坝物理模型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模型大多只能演示单一种类的丁坝挑流现象,若想模拟其他种类的丁坝挑流现象,必须拆除整个模型或模型部分构件重新修建,增加物理模型的成本。即费时间,又费精力,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丁坝挑流模拟装置,避免了每次搭建模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便携性和模拟的多样性;实现了快速高效的进行模拟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约时间;整个装置结构简单,方便使用,实用性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丁坝挑流模拟装置,包括水池、水箱,所述的水池底部设有水箱,水池上设有操控台,水池内设有滑槽,水池设有条形通孔,条形通孔与滑槽连通,水池的底部设有出水口和进水口,滑槽内设有多个滑块,滑块的顶部设有操纵杆,滑块与连接块的一端连接,连接块的另一端通过销轴与丁坝本体的一端铰接,丁坝本体的另一端与丁坝延伸块连接,水箱上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的一端与水箱连通,进水管的另一端与水池上的出水口连通,进水管上设有水泵,出水管的一端与水箱连通,出水管的另一端与水池上的进水口连通。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滑块与连接块通过第一弹片可拆卸式连接。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丁坝本体上设有多个固定孔,丁坝本体与丁坝延伸块通过第二弹片可拆卸式连接。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丁坝延伸块远离丁坝本体的一端设有拼接孔。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操纵杆上设有第一固定环。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销轴上设有第二固定环。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水箱上设有注水口和排水口,注水口和排水口上均设有控制阀。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水池除底部外的侧壁均为透明材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丁坝挑流模拟装置,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避免了每次搭建模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便携性和模拟的多样性;
(2)实现了快速高效的进行模拟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约时间;
(3)整个装置结构简单,方便使用,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水池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332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拦污栅
- 下一篇:一种消落带生态修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