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结构光束透镜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24878.4 | 申请日: | 2019-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961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5 |
发明(设计)人: | 王中意;杨福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元资光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3/02 | 分类号: | G02B3/02;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奥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24 | 代理人: | 何国涛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茶***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台 透镜 本实用新型 出光面 弧形凹 基台顶 入光面 凸曲面 位置处 尖角 光斑 底面中心 光斑中心 弧形凹面 弧形结构 相对设置 有效控制 底面 拱起 柱脚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结构光束透镜,包括基台、设置在基台底面中心的入光面和设置在基台顶面的出光面;所述基台底面设有柱脚,所述入光面上具有一个最高点;所述入光面为从底部四周往最高点拱起的弧形结构且最高点位置处具有第一尖角;所述出光面包括与基台顶面相连的弧形凸曲面以及连接在弧形凸曲面中心的弧形凹面;所述弧形凹面上具有一个最低点;所述最低点与最高点相对设置;所述弧形凹面的最低点位置处形成一个第二尖角;体现出本实用新型可有效控制光斑中心亮暗以及光斑大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配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结构光束透镜。
背景技术
当前电视背光有两种方式,直下式电视背光和侧入式电视背光,直下式背光目前通过LED配合二次光学透镜的办法实现。
透镜设计目前有两个方向,一种是折射式透镜,一种是全反射式透镜,折射式透镜理论上最大角度接近于180度,全反射式透镜发光角度可以超过180度。因此全反射式透镜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光角度,但是全反射式在同LED的匹配度上要求更高,LED的封装过程对透镜的作用影响过大导致产品良率低,不是理想的背光二次光学透镜设计方向。而折射式透镜在设计上更加灵活更加通用,是理想的背光二次光学透镜设计方向。
而由于现有透镜光学面曲率受限,光学设计变化有限,基本达到设计及加工瓶颈,光学效果难有较大提升,LED灯通过背光透镜折射出来后中心的光斑太大太亮,导致显示屏上显示的效果差,因此还需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有效控制光斑中心亮暗以及光斑大小的背光透镜已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及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结构光束透镜,包括基台、设置在基台底面中心的入光面和设置在基台顶面的出光面;所述基台底面设有柱脚,所述入光面上具有一个最高点;所述入光面为从底部四周往最高点拱起的弧形结构且最高点位置处具有第一尖角;所述出光面包括与基台顶面相连的弧形凸曲面以及连接在弧形凸曲面中心的弧形凹面;所述弧形凹面上具有一个最低点;所述最低点与最高点相对设置;所述弧形凹面的最低点位置处形成一个第二尖角。
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柱脚设置四个。
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基台的底面为放电纹面。
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入光面的最高点与弧形凹面的最低点之间的间距为0.4~0.8mm。
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尖角与第二尖角分别通过绕最高点与最低点旋转的弧面形成。
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尖角与第二尖角为锥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通过入光面的弧形结构的设置可以改变入神光线到出光面上的分布,在通过出光面上弧形凸曲面与弧形凹面的设置,可以有效控制光斑中心的亮暗以及调节光斑的大小,另外,入光面最高点处设置第一尖角,弧形凹面最低点设置第二尖角,可以使中间汇集的光线折射,达到分散中间光线降低中心亮度的效果,从而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光斑的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3是本图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光源照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元资光学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元资光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2487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方形光斑背光透镜
- 下一篇:一种全反射和折射结合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