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含锌粉尘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21438.3 | 申请日: | 2019-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525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施万玲;郑晨;吴炳成;夏朝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6 | 分类号: | B01D53/76;B01D53/64;B01D50/00;F23J15/02;F23J15/06;F23L15/04 |
代理公司: | 11228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殿军;张瑾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余热锅炉 转底炉 空气预热器 支路 烟气管路 高温烟气 精除尘器 换热器 入口侧 锌蒸气 余热利用效果 助燃空气入口 本实用新型 空气出口管 处理系统 含锌粉尘 生产效率 烟气出口 烟气管道 依次布置 氧化锌 预热的 风机 温降 烟气 连通 烟囱 凝结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含锌粉尘处理系统,包括转底炉以及与转底炉烟气出口连接的烟气管路,烟气管路上依次布置有余热锅炉、精除尘器、风机和烟囱,余热锅炉与精除尘器之间布置有空气预热器,空气预热器的空气出口管具有与转底炉的助燃空气入口连通的第一支路和旁接于余热锅炉入口侧烟气管路上的第二支路。通过第二支路向余热锅炉入口侧烟气中兑入空气,使高温烟气中的锌蒸气迅速氧化成氧化锌,可以避免锌蒸气在余热锅炉/换热器/烟气管道表面凝结聚集而导致余热锅炉/换热器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从而提高转底炉的生产效率。由于兑入的空气是经空气预热器预热的,可以减少高温烟气的温降,保证余热锅炉的余热利用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含锌粉尘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高炉炼铁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随高炉煤气排出,其主要成分为铁的氧化物及二氧化硅、氧化钙等,其中也含有较多的氧化锌。传统的处理办法是将粉尘返回烧结厂作为烧结原料回收利用,该处理方法会使锌又返回高炉而在高炉内富集,被还原的锌在高炉内结瘤而影响高炉顺行,缩短了高炉的运行寿命,所以高炉粉尘的除锌不仅对高炉有益,也可回收锌而产生经济效益。
转底炉技术是成熟可靠的含锌粉尘的处理技术,该技术可以将粉尘中的铁元素还原成海绵铁,同时将锌在高温下以锌蒸汽的形式随高温烟气排出,锌蒸汽在较低温度下重新凝固(锌的熔点为419.5℃,沸点为906℃),凝固的锌容易在余热锅炉或换热器内不断聚积长大,导致余热锅炉或换热器无法正常运行,这是导致转底炉无法正常运行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转底炉的作业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含锌粉尘处理系统,至少可解决现有技术的部分缺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含锌粉尘处理系统,包括转底炉以及与所述转底炉烟气出口连接的烟气管路,所述烟气管路上依次布置有余热锅炉、精除尘器、风机和烟囱,所述余热锅炉与所述精除尘器之间布置有空气预热器,所述空气预热器的空气出口管具有与所述转底炉的助燃空气入口连通的第一支路和旁接于所述余热锅炉入口侧烟气管路上的第二支路。
作为实施例之一,该含锌粉尘处理系统还包括用于将含锌粉尘成球或成块的成型单元以及与所述成型单元衔接的干燥单元,所述干燥单元与所述转底炉的布料器衔接。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余热锅炉与所述空气预热器之间布置有粗除尘器。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粗除尘器的烟气出口连接有烟气分流支路,所述烟气分流支路与所述干燥单元连接。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干燥单元为间接式换热设备且其烟气出口管旁接至所述空气预热器与所述精除尘器之间的烟气管路上。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粗除尘器为旋风除尘器。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干燥单元为间接式换热设备且其换热介质管与所述余热锅炉的蒸汽出口管连通。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精除尘器为布袋除尘器或静电除尘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含锌粉尘处理系统,通过第二支路向余热锅炉入口侧烟气中兑入空气,使高温烟气中的锌蒸气迅速氧化成氧化锌,由于氧化锌的熔点高达1975℃,因此生成的氧化锌以固体粉尘状态存在于烟气中,可以避免锌蒸气在余热锅炉/换热器/烟气管道表面凝结聚集而导致余热锅炉/换热器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从而提高转底炉的生产效率。由于兑入的空气是经空气预热器预热的(一般可预热至200℃左右),可以减少高温烟气的温降,保证余热锅炉的余热利用效果。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214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