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安全性交流式灶具的再生点火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18798.8 | 申请日: | 2019-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631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陈珑;罗强龙;万明丰;石则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清市九洲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C3/12 | 分类号: | F24C3/12;F24C3/10 |
代理公司: | 33241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薛辉 |
地址: | 325200 浙江省温州市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焰探测 灶具 直流电源模块 点火模块 交流电源模块 燃气接口 点火 导电金属材质 本实用新型 火焰探测针 模块电连接 点火系统 电磁阀电 高安全性 火焰熄灭 实时监控 出火口 电磁阀 电连接 交流式 灵敏 燃气 燃烧 再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高安全性交流式灶具的再生点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流电源模块、直流电源模块、点火模块、火焰探测模块和燃气接口电磁阀,所述交流电源模块与点火模块和火焰探测模块电连接,所述火焰探测模块与点火模块和直流电源模块电连接,所述直流电源模块与燃气接口电磁阀电连接,所述火焰探测模块包括导电金属材质的火焰探测针,所述火焰探测针对准灶具的出火口。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灵敏地对灶具上火焰的燃烧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当火焰熄灭时可以迅速进行再次点火,另外,在点火失效的情况下可以立即阻断燃气的输送,进一步提升灶具使用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具体涉及一种高安全性交流式灶具的再生点火系统。
背景技术
灶具是厨房必备的烹饪用具。灶具主要分为点火燃烧式和电磁加热式,其中点火燃烧式的应用更加普遍。其中,高端的点火燃烧式灶具一般配备有带热电偶的火焰探测模块以及与之连接的点火模块,用于检测火焰的燃烧情况并进行自动再点火,这种结构存在的缺陷是:热电偶是通过检测灶具出火口的温度来判断火焰的燃烧情况,往往具有几秒至十几秒的延时,检测的灵敏度和反馈的延时时间过长,当火焰意外熄灭后,无法第一时间检测并反馈信息,另外,在检测到火焰熄灭并尝试再次点火失败后,依然会发生燃气的泄漏,其安全性较差。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灵敏地对灶具上火焰的燃烧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当火焰熄灭时可以迅速进行再次点火,另外,在点火失效的情况下可以立即阻断燃气的输送的高安全性交流式灶具的再生点火系统。
为此,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方案来实现的:
高安全性交流式灶具的再生点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流电源模块、直流电源模块、点火模块、火焰探测模块和燃气接口电磁阀,所述交流电源模块与点火模块和火焰探测模块电连接,所述火焰探测模块与点火模块和直流电源模块电连接,所述直流电源模块与燃气接口电磁阀电连接,所述火焰探测模块包括导电金属材质的火焰探测针,所述火焰探测针对准灶具的出火口。
所述直流电源模块包括电池。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通过设置导电金属材质的火焰探测针,可以直接检测灶具出火口处火焰燃烧时产生的电离子,相较于传统的温度感应式热电偶检测器,其结构更加紧凑且检测的灵敏度更高、反馈更加迅速;另外,通过设置燃气接口电磁阀,并配备单独的直流电源模块进行供电,保证在发生点火失败的情况下能够及时控制燃气接口电磁阀关闭,避免燃气的泄漏,进一步提升灶具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高安全性交流式灶具的再生点火系统,包括交流电源模块、直流电源模块、点火模块、火焰探测模块和燃气接口电磁阀,直流电源模块为交流电源经转化器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源给电磁阀供电使用。所述交流电源模块与点火模块和火焰探测模块电连接,所述火焰探测模块与点火模块和直流电源模块电连接,所述直流电源模块与燃气接口电磁阀电连接,所述火焰探测模块包括导电金属材质的火焰探测针,所述火焰探测针对准灶具的出火口。通过设置导电金属材质的火焰探测针,可以直接检测灶具出火口处火焰燃烧时产生的电离子,相较于传统的温度感应式热电偶检测器,其结构更加紧凑且检测的灵敏度更高、反馈更加迅速;另外,通过设置燃气接口电磁阀,并配备单独的直流电源模块进行供电,保证在发生点火失败的情况下能够及时控制燃气接口电磁阀关闭,避免燃气的泄漏,进一步提升灶具使用的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清市九洲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乐清市九洲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187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