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潮间带底栖动物的采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10922.6 | 申请日: | 2019-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895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展源;张诺;胡忠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12 | 分类号: | G01N1/12;G01N1/1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王洁;郑暄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栖动物 采泥器 潮间带 第一端 壳体 本实用新型 手柄机构 外部结构 轴向分布 侧开口 开口端 底泥 减小 泥筒 生境 省时 省力 采集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潮间带底栖动物的采泥器,所述的采泥器包括具有壳体的采泥筒,所述的壳体包括第一端、第二端以及位于所述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内部空间,所述的第一端为开口端,所述的第二端与手柄机构相连接,所述的壳体设置有沿轴向分布的侧开口。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潮间带底栖动物的采泥器,在不同生境的底泥中,采集底栖样品,不仅省时省力,减小误差,而且较好的保护了底栖动物的外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采泥,具体是指一种用于潮间带底栖动物的采泥器。
背景技术
长江口独特的生态环境蕴含着巨大的生物资源和环境因素,长江口潮滩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底栖动物种类丰富,多样的底栖动物构成了河口生态系统中的底栖亚系统,对能量流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对食物网中的能量进行再加工和分配,因此,对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的焦点。
在研究不同水域的生态环境时,如对河流、湖泊、滩涂取样研究时,需要不同的采集土样的采泥装置,目前对河流、湖泊的土壤采集主要使用箱式采泥器、柱状采泥器、抓斗式采泥器。但是用于类似滩涂土壤采集的装置,还比较缺乏,通过传统的铁锹挖取进行泥样的采集,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在挖掘的过程中破坏了土壤中的底栖动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适应潮间带滩涂环境、方便采泥器进入土壤深处、可以取出完整的泥土样品的用于潮间带底栖动物的采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潮间带底栖动物的采泥器,具有如下构成:
所述的采泥器包括具有壳体的采泥筒,所述的壳体包括第一端、第二端以及位于所述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内部空间,所述的第一端为开口端,所述的第二端与手柄机构相连接,所述的壳体设置有沿轴向分布的侧开口。
较佳地,所述的壳体的第一端设置成尖端端部。
较佳地,所述的壳体的第一端具有相对于壳体的第二端的内径逐渐变小的区域。
较佳地,所述的侧开口设置成从壳体的第一端延伸至壳体的第二端,且所述的侧开口贯穿设置于所述的壳体的第一端。
较佳地,所述的手柄机构包括活动手柄、与活动手柄相连接的隔板以及将所述的活动手柄与隔板相连接的连接杆,所述的连接杆通过所述的壳体的第二端穿设于壳体的内部空间中,且所述的隔板设置于壳体的内部空间中。
较佳地,所述的采泥器还包括支撑机构,所述的支撑机构包括固定手柄和套筒,所述的套筒的一端与所述的固定手柄相连接,所述的套筒的另一端与所述的壳体的第二端相连接,且所述的连接杆穿设于所述的套筒内。
较佳地,所述的侧开口为长方形开口。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潮间带底栖动物的采泥器,在不同生境的底泥中,采集底栖样品,不仅省时省力,减小误差,而且较好的保护了底栖动物的外部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潮间带底栖动物的采泥器中采泥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潮间带底栖动物的采泥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 采泥筒
2 壳体
3 第一端
4 第二端
5 内部空间
6 侧开口
7 活动手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109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理湖水污染用水样取样器
- 下一篇:一种固定式智能扦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