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铝单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85051.7 | 申请日: | 2019-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422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6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启达(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2/30 | 分类号: | E04C2/30;E04B1/61 |
代理公司: | 44248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吴肖敏<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30170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槽 铝板 折叠边条 铝单板 插条 本实用新型 加强筋 弯折部 拼装 定位固定 滑动设置 交错设置 形态各异 自行调节 槽口 侧壁 侧边 角码 空腔 限位 造型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铝单板结构,包括铝板和加强筋,加强筋安装在铝板的中部,用于使铝板的内部形成两个空腔,铝板的相对侧边设置有角度折叠边条,角度折叠边条与铝板之间连接有弯折部;角度折叠边条包括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分别位于铝板的两个侧壁,且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交错设置,第一插槽内滑动设置有限位插条,限位插条与另一块铝板上的第二插槽的槽口相对应,本实用新型的用弯折部取代以往的角码,使相邻铝单板之间的弯曲角度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调节,创造出更多的形态各异的拼装造型;角度折叠边条可以通过插槽与插条之间的配合实现两块铝单板之间的精确的定位固定,操作简单,提高拼装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板材领域,具体为一种铝单板结构。
背景技术
铝单板是指经过铬化等处理后,再采用氟碳喷涂技术,加工形成的建筑装饰材料。氟碳涂料主要是指聚偏氟乙烯树脂(KANAR500),分底漆、面漆、清漆三种。喷涂过程一般分为二涂、三涂或四涂。氟碳涂层具有卓越的抗腐蚀性和耐候性,能抗酸雨、盐雾和各种空气污染物,耐冷热性能极好,能抵御强烈紫外线的照射,能长期保持不褪色、不粉化,使用寿命长。
其构造主要由面板、加强筋和角码组成。角码可直接由面板折弯、冲压成型,也可在面板的小边上铆装角码成型。加强筋与板面后的电焊螺钉连接,使之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极大增强了铝单板幕墙的强度与刚性,保证了长期使用中的平整度及抗风抗震能力。
但是,现有的铝单板存在以下缺陷:
(1)铝单板之间相互拼接最终组成形态各异的造型,不但有平面结构还有曲面结构,两个相邻铝单板拼接成曲面造型时交接部位容易产生缝隙,不经不美观,裸露在外的板面还容易受到侵蚀,磨损,降低板材的使用寿命;
(2)以往通常通过角码将铝单板固定在龙骨上以实现两个单铝板之间的对位拼接,此种方式不但繁琐,而且造成了大量的材料的浪费,而且两个铝单板之间的对位固定的效果也不甚理想。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铝单板结构,能有效的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铝单板结构,包括铝板和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安装在所述铝板的中部,用于使所述铝板的内部形成两个空腔,所述铝板的相对侧边设置有角度折叠边条,所述角度折叠边条与铝板之间连接有弯折部;
所述角度折叠边条包括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所述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分别位于所述铝板的两个侧壁,且所述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交错设置,所述第一插槽内滑动设置有限位插条,所述限位插条与另一块所述铝板上的第二插槽的槽口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插条与所述第二插槽的长度相适应,所述限位插条的前端设有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内设置有相对所述限位插条具有倾角的限位卡块,所述限位卡块的一端连接着所述收容槽,另一端朝所述限位插条的轴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卡块为弹性材质,且处于初始状态的所述限位卡块与所述限位插条所成夹角为0~15°。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插条上设有用于拖动所述限位插条在另一块所述铝板的第二插槽内滑动的拉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的端部与铝板的拐角处均设置有退让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用弯折部取代以往的角码,使相邻铝单板之间的弯曲角度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调节,创造出更多的形态各异的拼装造型;
(2)本实用新型的角度折叠边条可以通过插槽与插条之间的配合实现两块铝单板之间的精确的定位固定,操作简单,提高拼装效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启达(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启达(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850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