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眼镜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71722.4 | 申请日: | 2019-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8642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卢方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卢方威 |
主分类号: | G02C5/12 | 分类号: | G02C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呱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7 | 代理人: | 孙进华;吴林 |
地址: | 437300 湖北省咸***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眼镜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眼镜,包括镜框、镜腿、凹形垫片和支撑杆,所述镜腿与镜框相连接,两个所述镜框相邻的一侧通过一个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凹形垫片开口向下设置,所述凹形垫片设置在横梁的下方,两个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分别连接凹形垫片,两个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一个夹块,所述夹块与横梁或镜框可拆卸连接。将眼镜架原有四个支点—两个眼镜架镜镜腿和两个鼻托的结构,改成三个支点—两个眼镜架镜镜腿和立于鼻梁骨上的支点。由于鼻梁骨上没有神经组织,本实用新型的眼镜不会像鼻翼鼻托一样出现压迫神经的情况,减少危害,佩戴更舒适,凹型垫片减缓鼻托对鼻梁的压迫,保证佩戴舒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眼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眼镜。
背景技术
现有眼镜框的鼻托附着点位于鼻部神经外侧和鼻道外侧,此处为鼻道、窦腔通道、舌根底部和泪腺分泌通道交汇点。现有鼻翼式鼻托眼镜的长期佩戴一直是对鼻通道、医学中的窦腔通道、鼻部神经以及鼻部神经上方的脑部神经等附近存在压迫和不良影响,具体如下:
1、原眼镜框的鼻托附着点位为鼻通穴、鼻神经上方,鼻托附着点位下方刚好是鼻腔和鼻窦腔“上颌窦”的连接位置。由于眼镜自身重量和重力作用,长期佩戴眼镜不仅会压迫鼻通道影响人体正常呼吸,更能挤压鼻道通路,影响人体鼻窦腔鼻液的正常分泌和对鼻道空气的缓冲和加湿加热作用。问题严重会出现鼻道感染、季节性过敏性鼻炎、鼻窦腔细菌感染等呼吸道疾病,佩戴鼻翼式鼻托眼镜者在温度变化频繁的秋冬春季节呼吸道问题均比较明显。
2、原眼镜结构因自身重量和重力作用在佩戴过程中会下滑,佩戴者经常需要用手上推眼镜架恢复眼镜框的合适视角位置!眼镜下滑的原因是原眼镜框结构的鼻托横截面和鼻翼两侧与垂直面几乎是平行的,没有提供向上支撑力。
3、原眼镜框结构的鼻托结构压迫鼻道通道,改变鼻通道通路大小,带来发音异常、鼻音问题,佩戴眼镜带来的发音不标准问题
4、佩戴的原眼镜框结构的鼻翼鼻托压迫的是脸部的鼻道神经,鼻道神经上方连接着脑部神经。原眼镜框结构的鼻翼式鼻托除了带来的压迫到鼻部神经,带来的鼻部神经和连接鼻神经的脑部神经的不舒适感,会带来额角脱发等严重问题。人在配戴眼镜的过程中,进行语言交流、平视等情况下,鼻翼式鼻托眼镜会长时间压迫鼻道神经,进而带来的鼻道神经和鼻道上端脑部神经的紧张,处于长时间紧张状态的情况下,头部额头毛囊对毛发的包围就减弱了,进而引发的额头额角毛发脱落的恐怖事情
5、原眼镜框结构和大部分替代眼镜框结构,支撑点与眼镜框平面不在一个水平面。在外力的作用力下,眼镜框的受力点会集中在眼镜框的某一个部位,会导致眼镜框局部受力过大,折断变形。比如鼻托。
6、普通眼镜的替代方案:隐形眼镜和近视矫正手术。在部分近视患者中,部分眼镜佩戴者选择佩戴隐形眼镜和近视矫正手术,只是佩戴眼镜和近视眼矫正手术并没有成功的替代佩戴眼镜。隐形眼镜最大的问题是隐形眼镜由硅水凝胶和水合聚合物材质组成,佩戴时间长容易风干和水分蒸发导致隐形眼镜硬化,并且因大量吸收眼部泪液继而出现眼部干涩刺痛,最终放弃经常佩戴隐形眼镜。近视矫正手术并非适合每个近视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眼镜,用以解决现有鼻翼式鼻托对鼻通道、医学中的窦腔通道、鼻部神经以及鼻部神经上方的脑部神经等附近存在压迫和不良影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具体地,该眼镜包括镜框、镜腿、凹形垫片和支撑杆,所述镜腿与镜框相连接,两个所述镜框相邻的一侧通过一个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凹形垫片开口向下设置,所述凹形垫片设置在横梁的下方,两个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分别连接凹形垫片,两个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一个夹块,所述夹块与横梁或镜框可拆卸连接。
所述的眼镜还包括一个托块,所述托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凹形垫片固定在托块下侧。
所述的夹块的一侧设有一个卡槽,在所述卡槽的一侧连接有锁紧螺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卢方威,未经卢方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717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