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红外温度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50593.0 | 申请日: | 2019-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702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1 |
发明(设计)人: | 严力峰;钟健;俞瑜;郑军妹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J5/02 | 分类号: | G01J5/02;G01J5/00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徐雪波;邓青玲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光板表面 吸气 吸气组件 红外温度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 吹气 空腔 红外光 红外光发射元件 红外光接收元件 水蒸气 穿透的 透光板 附着 油污 清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红外温度传感器,包括有外壳(1),外壳内设有空腔(11),空腔(11)内设有红外光发射元件(2)和红外光接收元件(3),与空腔对应的一侧外壳上设有能被红外光穿透的透光板(1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能向透光板表面吹气或经过透光板表面吸气的吹/吸气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能向透光板表面吹气或经过透光板表面吸气的吹/吸气组件,吹/吸气组件向透光板表面吸气或吹起,各种油污、水蒸气等无法附着在透光板表面,从而使透光板表面保持清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红外温度传感器。
背景技术
为了更安全地使用灶具等加热装置,以及提高灶具等加热装置的智能化程度,需要安装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锅具等加热物的温度。目前通常使用接触式的温度传感器或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红外温度传感器作为常用的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其包括红外光源发射元件、红外光接收元件,以及表面的透镜。而红外温度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表面的透镜上容易被污染,使红外温度传感器失效无法检测到真实的温度,从而使得智能灶具使用与温度数据相关的功能都无法实现,因此一种能具有自清洁功能的红外温度传感器就显得很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自清洁功能的红外温度传感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红外温度传感器,包括有外壳,外壳内设有空腔,空腔内设有红外光发射元件和红外光接收元件,与空腔对应的一侧外壳上设有能被红外光穿透的透光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能向透光板表面吹气或经过透光板表面吸气的吹/吸气组件。
较好的,所述吹/吸气组件为风机。
作为改进,所述外壳内空腔一侧设有集气腔,集气腔对应透光板的一侧设有吹气口,外壳上还设有连通风机出风口与集气腔的风道管。
再改进,所述吹气口呈长条状,吹气口的长度与透光板的长度或宽度相同。
再改进,所述集气腔设置在空腔的一侧;风机设置在集气腔和空腔的下部。
再改进,所述透光板倾斜安装在外壳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能向透光板表面吹气或经过透光板表面吸气的吹/吸气组件,吹/吸气组件向透光板表面吸气或吹起,各种油污、水蒸气等无法附着在透光板表面,从而使透光板表面保持清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红外温度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红外温度传感器空腔位置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红外温度传感器集气腔位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2、3所示的红外温度传感器,包括有外壳1,外壳内设有大致呈三角体形状的空腔11,空腔11内的一个侧面设有红外光发射元件2,另一个侧面设有红外光接收元件3,与空腔对应的一侧外壳上设有能被红外光穿透的透光板12,透光板12倾斜安装在外壳1。外壳1连接有能向透光板表面吹气或经过透光板表面吸气的吹/吸气组件,吹/吸气组件为风机4。外壳内空腔11一侧设有集气腔13,集气腔13对应透光板12的一侧设有吹/吸气口14,吹/吸气口14呈长条状,吹/吸气口14的长度与透光板12的边长相同;外壳1上还设有连通集气腔13与风机4出风口/进风口的风道管15。风机4设置在集气腔13和空腔11的下部,风道管15设置在集气腔13和空腔11的侧部,整个红外温度传感器呈勺子形。
红外温度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风机4始终转动,风可以一直从吹/吸气口14吹出或吸入,从而使风可以水平且全面地穿过透光板12上表面;各种油污、水蒸气等无法附着在透光板12上表面。风道管15可由软性或者硬性材料制作,适应方便安装在整机设备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505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