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池式低温供热堆控制棒导向筒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38393.3 | 申请日: | 2019-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074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郭志家;张金山;周寅鹏;彭朝晖;衣大勇;柯国土;刘兴民;范月容;姚成志;石辰蕾;岳芷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21C7/10 | 分类号: | G21C7/10;G21C7/11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4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棒导向筒 法兰 池式 吊篮 本实用新型 供热 上方开口 上支承板 吊装 控制棒组件 驱动杆组件 安装固定 常规型式 精密焊接 精密加工 上下运动 导向管 导向筒 无焊缝 缩口 水池 装配 干涉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控制棒导向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池式低温供热堆控制棒导向筒结构,用于为池式低温供热堆的堆水池内的连接有驱动杆组件的控制棒组件的上下运动提供定位和导向,包括通过吊篮(2)上方开口处的上支承板(1)吊装在吊篮(2)内的若干根控制棒导向筒(3),控制棒导向筒(3)的顶端为设有法兰(8)的缩口导向管(6),控制棒导向筒(3)通过法兰(8)吊装在吊篮(2)上方开口处的上支承板(1)下方,法兰(8)的外直径小于控制棒导向筒(3)的外直径。本实用新型可克服常规型式导向筒因其法兰干涉无法安装固定的缺陷,结构上仅需考虑精密加工的难度,无焊缝,可省去对精密焊接的要求,装配相对简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控制棒导向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池式低温供热堆控制棒导向筒结构。
背景技术
控制棒导向筒设备是反应堆堆内构件关键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为中子吸收棒束组成的星形架控制棒组件的上下运动提供可靠的定位和导向,确保在紧急事故下控制棒束能够快速准确地插入燃料组件中实现紧急停堆,这就要求控制棒导向筒在控制棒束落棒行程过程中具有较小的摩擦力,同时要设置一定的流道,允许冷却剂流出,又要能减小冷却剂横向流对控制棒束的冲击,上述要求决定了控制棒导向筒是反应堆堆内构件中非常精密的机械结构件。
目前压水堆常用的控制棒导向筒结构是由上部导向筒组件、下部导向筒组件、导向板及定位销等组成,上、下部导向筒通过上、下法兰背靠在一起,通过螺钉固定在一起,整个导向筒下端通过定位销使其准确固定在堆芯的栅板上,其制造具有精密机加、精密焊接、精密装配和精密检测的特点。但是对于深水池式低温供热堆来说,现有的压水堆所采用的控制棒导向筒结构并不能简单的应用到深水池式低温供热堆中,深水池式低温供热堆反应性控制采用全堆芯控制棒控制,无硼水调节,因此控制棒组件密集、数量多,相邻燃料组件内都含控制棒组件,常规压水堆控制棒导向筒因其上、下端面都靠法兰与栅板相固定,相邻位置的控制棒导向筒固定法兰干涉无法实现安装,不宜使用。因此需要根据所选燃料组件类型、冷却剂类型、反应性控制方式以及堆芯布置等的不同,需要特殊的控制棒导向筒结构,既能满足其功能要求,又不能太过复杂,尽量降低对装备和工艺技术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深水池式低温供热堆和燃料组件的控制棒导向筒结构,该结构要求不影响深水池式低温供热堆的整体安装,也满足定位和导向的准确性要求,结构较为简单。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池式低温供热堆控制棒导向筒结构,用于为池式低温供热堆的堆水池内的连接有驱动杆组件的控制棒组件的上下运动提供定位和导向,其中,包括通过吊篮上方开口处的上支承板吊装在所述吊篮内的若干根控制棒导向筒,所述控制棒导向筒的顶端为设有法兰的缩口导向管,所述控制棒导向筒通过所述法兰吊装在所述吊篮上方开口处的上支承板下方,所述法兰的外直径小于所述控制棒导向筒的最大外直径。
进一步,所述控制棒导向筒的筒身为方管,所述缩口导向管设置在所述方管的顶端,所述法兰设置在所述缩口导向管的顶端;所述缩口导向管是一个缩径管,下端与所述方管连接,上端的缩径管口设置所述法兰。
进一步,所述方管的高度保证满足所述控制棒组件提升的有效行程;所述缩口导向管的内直径能够满足与所述控制棒组件连接的所述驱动杆组件的上下直线运动。
进一步,在所述吊篮底部的堆芯压紧板上设有沉孔,所述控制棒导向筒的底端定位在所述沉孔内。
更进一步,所述控制棒导向筒的底端与所述沉孔之间预留轴向的热膨胀间隙。
进一步,当所述控制棒组件与所述驱动杆组件脱开后,全部所述控制棒导向筒能够整体从所述堆水池中提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既允许冷却液从控制棒导向筒3内流出,也可减小控制棒导向筒3的腔室内的流体对控制棒组件的水平冲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383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