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储水式热水器的防干烧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30618.0 | 申请日: | 2019-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416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3 |
发明(设计)人: | 胡兴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兴江 |
主分类号: | F24H9/20 | 分类号: | F24H9/20;F24H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0 | 代理人: | 高之波;吴少东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装置 液位传感器 储水式热水器 控制芯片 储水罐 防干烧 本实用新型 水淹没 安全性能 使用寿命 电连接 干烧 热水器 发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储水式热水器的防干烧结构,包括控制芯片、储水罐以及固定设于储水罐内的加热装置和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的安装位置高于加热装置,液位传感器与控制芯片电连接,当加热装置被水淹没时液位传感器即刻发送电信号给控制芯片开启加热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储水式热水器的防干烧结构通过在加热装置或储水罐的顶端上安装液位传感器。通过该液位传感器使加热装置没被水淹没时无法启动,从而可有效的防止加热装置产生干烧,可大大延长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和提高热水器的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储水式热水器的防干烧结构。
背景技术
储水式电热水器是一种家庭常用的电热水器,具有实用和价格低等优点。现有热水器的防干烧措施一般是在加热管的上部设置一个防干烧电极,通过检测加热管的外壳与防干烧电极之间是否导通来判定热水器是否处于干烧状态。但是在内胆上设置防干烧电极安装部件的方案,需要具有较好的密封性以防止热水器漏水不仅安装更换复杂,加工难度和成本较高,而且当外壳与防干烧电极之间导通时加热管已经收到损伤了。因此目前亟需一种新型防干烧结构用以解决储水式热水器的防干烧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储水式热水器的防干烧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储水式热水器的防干烧结构,包括控制芯片、储水罐以及固定设于储水罐内的加热装置和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的安装位置高于加热装置,液位传感器与控制芯片电连接,当加热装置被水淹没时液位传感器即刻发送电信号给控制芯片开启加热装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储水罐为搪瓷储水罐。由于搪瓷内胆的储水罐保温效果和密封性更好,但搪瓷内胆不便于开孔,因此液位传感器设于加热装置的顶端,液位传感器的导线从加热装置安装位置伸出储水罐,无需在搪瓷内胆上开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储水罐为不锈钢储水罐。不锈钢材质的储水罐可便于安装孔的开设,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液位传感器设于加热装置顶端,液位传感器为浮球式液位传感器。浮球式液位传感器由磁性浮球、测量导管、信号单元、电子单元、接线盒及安装件组成,可漂于液面之上并沿测量导管上下移动,导管内装有测量元件,它可以在外磁作用下将被测液位信号转换成正比于液位变化的电阻信号,并将电子单元转换成4~20mA或其它标准信号输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液位传感器设于加热装置顶端,液位传感器为静压式液位传感器。静压式液位传感器一般选用硅压力测压传感器将测量到的压力转换成电信号,再经放大电路放大和补偿电路补偿,最后以4~20mA或0~10mA电流方式输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液位传感器光电水位检测传感器,光电水位检测传感器包括设于加热装置上的光电探头与光电接收座。光电水位检测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定位精度高,没有机械部件无需调试,灵敏度高及耐腐蚀和体积小巧等优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储水罐顶部开设有用于安装液位传感器的安装孔,液位传感器通过安装孔固定在储水罐顶部,液位传感器为浮球式液位传感器。浮球式液位传感器由磁性浮球、测量导管、信号单元、电子单元、接线盒及安装件组成,可漂于液面之上并沿测量导管上下移动,导管内装有测量元件,它可以在外磁作用下将被测液位信号转换成正比于液位变化的电阻信号,并将电子单元转换成4~20mA或其它标准信号输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储水罐顶部开设有用于安装液位传感器的安装孔,液位传感器通过安装孔固定在储水罐顶部,液位传感器为静压式液位传感器。静压式液位传感器一般选用硅压力测压传感器将测量到的压力转换成电信号,再经放大电路放大和补偿电路补偿,最后以4~20mA或0~10mA电流方式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兴江,未经胡兴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306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