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柔性智能织物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12125.4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555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熊作平;张珽;周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能斯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9/00 | 分类号: | B32B9/00;B32B9/04;B32B27/02;B32B27/12;B32B3/08;B32B33/00;B32B37/02;G01L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侯慧娜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工***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柔性 智能 织物 传感器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新型柔性智能织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敏材料层(1),所述压敏材料层(1)是表面制备有微凸点阵的碳纳米纤维形成的微结构编织而成的碳纳米纤维织物;
电极层(2),所述电极层(2)是在所述压敏材料层(1)两端用导电物包覆的纳米纤维网薄膜;
保护层(3),所述保护层(3)是低浓度的高分子弹性聚合物液体利用超声雾化喷涂技术制成的封装保护膜,所述压敏材料层(1)和所述电极层(2)封装在所述保护层(3)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柔性智能织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纤维由碳纳米材料与聚合物材料质量比为1:10-1:100的混合溶液通过静电纺丝装置制备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柔性智能织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材料为碳管或石墨烯或RGO。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柔性智能织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材料为酚醛树脂、聚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二甲基硅氧烷、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有机硅树脂、聚酰亚胺、橡胶、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中的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混合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柔性智能织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敏材料层(1)的厚度为0.1μm—100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柔性智能织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弹性聚合物为PU、TPU、PDMS及硅胶中的一种,其液体的浓度为0-500cp。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柔性智能织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3)的厚度为0.01μm-1000μ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柔性智能织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物为银、银纳米线、铜、金、PEDOT:PSS中的一种。
9.一种新型柔性智能织物传感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制作压敏材料层(1),将碳纳米材料与聚合物材料的混合溶液利用静电纺丝装置进行静电纺丝,制备出具有微凸点阵的碳纳米纤维,将具有所述微凸点阵的碳纳米纤维编织成碳纳米纤维织物作为压敏材料层(1);
S2、制作电极层(2),在压敏材料层(1)的两端的表面利用导电物包覆的纳米纤维网薄膜作为电极层(2);
S3、制作保护层(3),将浓度为0-500cp的高分子弹性聚合物液体利用超声雾化喷涂技术在所述压敏材料层(1)及电极层(2)表面通过原位聚合形成柔性封装保护膜作为保护层(3);
S4、将所述电极层(2)的导线从所述保护层(3)上穿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新型柔性智能织物传感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凸点阵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或者原子团簇束流沉积技术在碳纳米纤维表面制备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能斯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能斯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12125.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