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湍风对流凉扇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03260.2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590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谢中枧;王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宁宜阆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5/08 | 分类号: | F04D25/08;F04D25/16;F04D29/38;F04D29/52;F04D29/66;F04D27/00;F16M3/00;F03D9/25;H02J9/06 |
代理公司: | 南宁东之智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5128 | 代理人: | 杜启杰;江超 |
地址: | 530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对流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湍风对流凉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镂空的通风部,所述通风部设于壳体上部;机械集成及发电装置,包括处理器、风力发电装置和用于产生湍风及调节湍风的机械集成装置,所述机械集成装置包括分别设于壳体内部的电机和湍流扇叶;所述风力发电装置与电机集成一体,所述电机和风力发电装置分别电连接处理器;所述湍流扇叶的一端与电机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湍流扇叶设于通风部附近;所述湍流扇叶采用雷诺数为3750‑7500,相对厚度为3‑5%的高效翼形;模拟深井装置,设于机械集成及发电装置的下部;电源控制器,连接处理器,用于提供市电或太阳能的电能。本发明能直接自然对流、噪声小、温差小、舒服、环保节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室内通风纳凉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湍风对流凉扇。
背景技术
目前,电风扇、空调扇、换气扇、空调机等设备是现在人们最常使用的防暑、降温、纳凉和通风设备。但是当前这些室内通风纳凉设备都各有其缺点:使用普通空调机调节室内空气时,需要配置室内室外机构进行运转,耗电量大并对门窗的密封性有一定的要求,且室内室外的空气不宜直接对流;使用空调扇调节室纳凉时,声音较大;使用普通电风扇纳凉时,虽然无需关门关窗,但不管普通风扇的功率大小,吹出的风基本为层流风,受迫流动的层流风不利于室内空气的自然对流,并且,层流风与人的体表降温功能差别较大,长时间吹这种风,人难免感到不适。
法国科学家雷诺曾于1883年实验发现,从层流到湍流的转变实际上是发生在无因次数具有一定的数值下(式中:W为流速,d为流径,γ为粘度系数),无因次数=2300时就会发生层流向湍流的转变。后来,人们把无因次数 视为雷诺数,即:Re =,发生转变时的雷诺数为临界雷诺数,记为Rekp。另有大量实验已经测出,Re<2300时为层流,Re>104时为旺盛的湍流,而当Re=2300~104时为过渡区。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室内通风纳凉设备存在的对门窗的密封性有一定的要求、层流风不能直接自然对流、噪声大、长时间吹会感到不舒服、耗电大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不需要封闭门窗就能直接自然对流、噪声小、温差小、长时间吹也不会感到不舒服、环保节能的湍风对流扇。
为达到上述目的,提出一种湍风对流凉扇,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镂空的通风部,所述通风部设于壳体上部;
机械集成及发电装置,包括处理器、风力发电装置和用于产生湍风及调节湍风的机械集成装置,所述机械集成装置包括分别设于壳体内部的电机和湍流扇叶;所述风力发电装置与电机集成一体,所述电机和风力发电装置分别电连接处理器;所述湍流扇叶的一端与电机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湍流扇叶设于通风部附近;所述湍流扇叶采用雷诺数为3750-7500,相对厚度为3-5%的高效翼形;
模拟深井装置,设于机械集成及发电装置的下部;
电源控制器,连接处理器,用于提供市电或太阳能的电能。
特别的,所述电源控制器包括逆变器、控制器和太阳能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连接控制器,所述逆变器与控制器并联,所述逆变器连接处理器。
特别的,所述控制器还能通过三线插头连接市电。
特别的,所述壳体下部均匀设有若干个脚轮。
特别的,所述壳体由四面的侧板、底板和顶板组成,所述整个壳体的外观尺寸为700mm×400mm×1000mm。
特别的,所述壳体内设有安装机械集成及发电装置和模拟深井装置的机架。
特别的,所述处理器采用AT89C2051单片机。
在设计雷诺数为3750-7500,我们首先设定流径,临界雷诺数。然后由空气的物性表中查到时空气的粘度系数。求出空气发生层流向湍流转变的临界流速。即将以上参数代入Re= 公式,计算得出空气发生层流向湍流转变的临界流速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宁宜阆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宁宜阆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032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膜电极包装组件及膜电极包装方法
- 下一篇:一种透气透湿涂层布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