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渔稻互作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89501.2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66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沈明星;周新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A01G22/2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马明渡 |
地址: | 215155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渔稻互作 生态 复合 培育 系统 | ||
一种渔稻互作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鱼塘位于稻田一侧,鱼塘通往稻田设有第一水道,稻田通往鱼塘设有第二水道,其特征在于:鱼塘面积与稻田面积的配置比例为20:1至35:1。稻田内建有小田埂,小田埂在稻田内形成自入水端至出水端的“S”型水流路径。当鱼塘水位低于稻田水位时,在第一水道中设置抽水泵,在第二水道中设置第一闸门;当鱼塘水位高于稻田水位时,在第一水道中设置第一闸门,在第二水道中设置抽水泵。本方案可充分利用稻田生长过程有效吸收氮、磷及其它富营养物质的功能,还可以有效降低外排到环境中的总氮、总磷、氨态氮、硝态氮、COD等污染物,同时水稻能在减少施肥的情况下收获正常的产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态水产养殖综合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水产养殖系统和稻作系统互惠、耦合的一种渔稻互作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淡水池塘养殖迅猛发展,在淡水水产养殖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据统计,2010年我国淡水池塘养殖面积已达到237.7 万hm2,占淡水养殖面积的43%,池塘养殖水产品产量达1647万吨,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0%。为了提高水产品产量,目前我国淡水养殖普遍采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存在过量放养、饵料过剩等突出问题,导致养殖塘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十分严重。同时,养殖废水的排放也加剧了周边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面源污染严重。因此,池塘养殖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当前淡水养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先后对淡水养殖水体环境修复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主要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技术模式。其中,人工湿地等生物修复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但人工湿地须构建湿地工程并占用一定面积的耕地,需要常年维护,没有经济效益,需要地方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维持运行。
稻田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人工湿地,不仅承载着重要的粮食生产功能,而且在净化水质中也具有独特的作用。稻田湿地同时具有生物吸收分解污染物质的食物链系统、沉淀和吸附污染物的物理自净过程,以及氧化还原分解、固定污染物质的化学净化作用,可以通过水稻的吸收、水稻土的吸附以及土壤微生物的降解等途径,来实现对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去除。
中国专利CN103437577A于2013年12月11日公开一件名称为《一种稻田鱼塘种养复合系统》的发明专利申请案。该申请案将稻田、鱼塘、简易生态沟渠、强化生态沟渠和集水池组合成稻田鱼塘种养复合系统,其中,鱼塘的一端设有稻田,鱼塘和稻田的一侧设有强化生态沟渠和集水池,稻田内设有简易生态沟渠,简易生态沟渠上设有小溢水口,稻田通过大溢水口与集水池连通,鱼塘通过抽水泵与简易生态沟渠连通。该技术方案将稻田种植和鱼塘养殖通过生态沟渠有机结合,实现鱼塘养殖水体通过稻田和生态沟渠净化后再回流到鱼塘的循环水种养殖新模式。但在实际应用中系统比较复杂,使用和维护成本高,在农业生态水产养殖领域中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有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简单易行,而且使用和维护成本低的渔稻互作生态复合培育系统是本发明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渔稻互作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其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渔稻互作复合培育系统复杂,使用和维护成本高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渔稻互作的生态复合培育系统,包括鱼塘和稻田,鱼塘位于稻田一侧,鱼塘通往稻田配备有第一水道,稻田通往鱼塘配备有第二水道,其创新在于:
所述鱼塘面积与稻田面积的配置比例为20:1至35: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农业科学院,未经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895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苹果干加工成套设备
- 下一篇:一种水相重金属螯合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