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SIW消逝模谐振器的可重构过桥滤波网络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87961.1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465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杨涛;赖俊辰;徐锐敏;张希琳;龙羽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5/12 | 分类号: | H01P5/12;H01P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拓荒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54 | 代理人: | 邹广春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siw 消逝 谐振器 可重构 过桥 滤波 网络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SIW消逝模谐振器的可重构过桥滤波网络,包括SIW基片和形成于基片上的消逝模谐振器,所述网络包括四组消逝模谐振器;所述四组消逝模谐振器以矩形阵列位排列,并以轴对称、且中心对称方式形成于SIW基片上,所述中心对称的中心位于所述矩形阵列位的对称中心;所述网络包括连接与相邻谐振器间的级间耦合单元,所述级间耦合单元用于提供所述谐振器之间的级间耦合连接。该网络为微波无源器件,实现了过桥耦合器和带通滤波器集成在一个器件上。同时,本方案实现了认知无线电技术解决方案,使无线通信设备具备了发现“频谱空洞”并合理利用所发现的“空洞”的能力,使频谱管理者就能以更为灵活的方式来管理宝贵的频谱资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滤波器件技术领域,涉及过桥滤波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基于SIW消逝模谐振器的可重构过桥滤波网络。
背景技术
过桥耦合器,又叫0dB耦合器,它是提供两个信号路径,相互之间完全隔离而且彼此交叉。这种耦合器广泛用于巴特勒矩阵馈电天线阵列。目前采用的结构一般为空气桥结构、多层结构、分支线电桥结构等。
现代无线系统具有高度集成化的特点,形成了多功能一体化的系统发展趋势。单独无源器件级联在一起,增加了系统尺寸,带来显著的损耗,消耗更多的能量,不符合当前收发前端电路小型化、集成化、低能耗的主流趋势。而把多种器件综合到一个无线设备,如功分滤波网络,巴伦滤波网络,分支线电桥滤波网络等,这将大大减小器件体积,减少成本。
随着5G商用,频谱资源越来越紧张,如何充分提高无线频谱的利用率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SIW消逝模谐振器的可重构过桥滤波网络,以实现认知无线电技术解决方案,使无线通信设备具备了发现“频谱空洞”并合理利用所发现的“空洞”的能力。通过采用频率可重构技术,频谱管理者就能以更为灵活的方式来管理宝贵的频谱资源。
依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基于SIW消逝模谐振器的可重构过桥滤波网络,包括SIW基片和形成于基片上的消逝模谐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包括第一谐振器、第二谐振器、第三谐振器和第四谐振器共四组消逝模谐振器;
所述四组消逝模谐振器以矩形阵列位排列,并以轴对称、且中心对称方式形成于SIW基片上,所述中心对称的中心位于所述矩形阵列位的对称中心;
所述网络包括连接与相邻谐振器间的级间耦合单元,所述级间耦合单元用于提供所述谐振器之间的级间耦合连接。
作为本发明可选方案的一种,所述各消逝模谐振器信号输入和/或输出端口,所述端口分别连接一共面波导,所述共面波导特性阻抗位50Ω;
所述各共面波导以所述对称中心形成中心对称图案。
作为本发明可选方案的一种,所述级间耦合单元包括:
分别加载于相邻的两个谐振器容性负载端的枝节和可调电容组件;
所述枝节通过金属过孔电连接至SIW基片的相对表面连接端,所述两枝节的连接端之间电连接可调电容组件。
作为本发明可选方案的一种,所述可调电容组件包括两个变容二极管,所述两个变容二极管的阴极相互电连接为可调电容组件加载端,阳极分别电连接于所述枝节的连接端;
所述可调电容组件加载端串联一加载电阻后电连接于一可调电压源;
调节所述可调电压源的输出,可使电连接于所述可调电容组件两端的谐振器间的耦合系数为零。
作为本发明可选方案的一种,所述加载电阻为100kΩ。
作为本发明可选方案的一种,所述SIW基片表面覆盖一铜膜,所述铜膜正投影于所述SIW的覆盖区域包含所述SIW基片上的消逝模谐振器电路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879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RTP主阀自动旋转机构
- 下一篇:火灾自动探测灭火控制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