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加热大型弧形金属工件的可伸缩电磁感应加热工装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84167.1 | 申请日: | 2019-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87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刘迎;夏彬;吴旭峰;刘博巍;孙忠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淇键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6/10 | 分类号: | H05B6/10 |
代理公司: | 江阴市轻舟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80 | 代理人: | 曹键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加热 大型 弧形 金属 工件 伸缩 电磁感应 工装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加热大型弧形金属工件的可伸缩电磁感应加热工装,它包括支撑组件(1),所述支撑组件(1)上设置有预热组件(2);所述支撑组件(1)包括底座(11),所述底座(11)上设置有左右两个支撑架(12);所述预热组件(2)包括预热支架(21),所述预热支架(21)整体呈圆弧状,所述预热支架(21)设置于左右两个支撑架(12)之间,所述预热支架(21)上自前至后间隔设置有多个电磁感应加热模块(22)。本发明能够使加热工装尽可能的贴近不断转动的不规整直径的弧形被加热工件,同时提高感应加热设备在实际使用中的容错率,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加热大型弧形金属工件的可伸缩电磁感应加热工装,属于电磁感应加热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传统制造业里,经常需要对金属工件进行加热,传统的加热方式一般有两种:
1、采用火焰加热,这种加热方式需要消耗燃料,加热过程中有废气、废渣排放,加热过程中大部分的热量散发到环境中,浪费了大量能源,能源利用率低,并且工件在加热过程中一直与燃料及其氧化物接触,容易使异物侵入,从而影响工件质量,另外这种加热方式需要将工件整体加热,无法做局部热处理,能源消耗大,整体加热导致工件变形大,影响工件成品质量;
2、采用电阻丝加热,这种加热方式中又以电阻丝加热较为普遍。但是电阻丝加热,其加热速度慢,热损失大,热效率低,且极易损坏。
电磁感应加热是通过在感应线圈中通入一定频率的交变电流,在线圈周围产生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电磁感应作用使工件内产生封闭的感应电流,即涡流。产生的涡流使金属直接发热,从而极大的减少了热量损失,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因此,电磁感应是金属工件加热的一大发展趋势。
电磁感应加热设备是应用感应加热原理而制造的加热设备。加热工装是感应加热设备的重要组件。
现有的全套电磁感应加热设备的基本配件包括:感应加热主机、电源线、延长线、感应加热工装。其中,感应加热主机将输入的工频电流转换为高频电流,通过加热工装制造出高频交变磁场,被加热工件切割磁力线,内部产生强大涡流,从而自身发热。
常用的电磁感应加热工装是由裹有绝缘层的金属线和支撑材料组成。先把金属线盘成螺旋形状,再把其固定在各种类型的支撑材料如高硅氧布料、环氧树脂材料上。
电磁感应加热工装分为硬质工装和软质工装。软质工装可以随意改变工装的外形、尺寸、大小,但加热前的准备工作和加热后的收尾工作较为繁琐。硬质工装的形状不可改变,但加热前准备工作和加热后收尾工作较为简单。
目前,电磁感应加热工装通常用来加热具有对应弧度的金属工件如管道、轴承等。由于工装和被加热工件之间的间距应保持在1~3cm以内,间距超过3cm则导致感应加热主机无法输出全部功率,间距过大则会导致主机报错停止工作;又由于被加热的工件直径达到8m,采用现有的加热工装无法同时加热整条焊缝,所以采取工装固定不动,被加热工件滚动加热的模式。但由于加工精度的偏差,大型弧形金属工件的直径会产生偏差,与加热工装间距无法保持均距,间距过大会引起加热中断,间距过小会压坏加热工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加热大型弧形金属工件的可伸缩电磁感应加热工装,它能够使加热工装尽可能的贴近不断转动的不规整直径的弧形被加热工件,同时提高感应加热设备实际使用中的容错率,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加热大型弧形金属工件的可伸缩电磁感应加热工装,它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上设置有预热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左右两个支撑架;所述预热组件包括预热支架,所述预热支架整体呈圆弧状,所述预热支架设置于左右两个支撑架之间,所述预热支架上自前至后间隔设置有多个电磁感应加热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淇键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淇键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841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