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免浮充蓄电池成组系统及充电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82715.7 | 申请日: | 2019-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75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梅成林;刘军;梁小兵;张俊峰;安然然;刘水;温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H01M10/48;H01M10/4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黄忠 |
地址: | 51008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免浮充 蓄电池 成组 系统 充电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免浮充蓄电池成组系统及充电方法,所述系统包括二极管、IGBT功率器件、电池组以及控制模块,二极管与IGBT功率器件并联连接,IGBT器件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电池组的正极连接于IGBT功率器件与二极管相连接的交点;二极管、IGBT功率器件、电池组以及控制模块构成一个蓄电池成组单元,系统中包括有多组蓄电池成组单元。本发明通过控制IGBT功率器件导通,使得直流母线对电池充电,充电完成后,控制IGBT功率器件截止,免除了电池组的浮充电;与传统的电池组相比,本发明电池组不需要进行长时间浮充,避免了浮充对电池组的危害,大大提高了电池组的寿命。而且通过设置二极管,使得多组蓄电池成组单元之间不会产生环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免浮充蓄电池成组系统及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直流系统是变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流系统中的蓄电池组为电力系统中二次系统负载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从而确保变电站控制、保护、通信设备正常运行。蓄电池的稳定性和在放电过程中能提供给负载的实际容量对确保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力系统变电站和发电厂目前蓄电池的成组方式为串联,当某节电池失效时,整组电池失效,而且目前的电池组一直的运行方式是24小时不间断地与母线直接连接进行浮充电,而长期不间断浮充电对蓄电池有损伤,使得蓄电池的使用寿命降低,因此,目前绝大多数电力系统蓄电池的成组方式存在较大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绝大多数电力系统蓄电池的成组方式存在较大问题,导致蓄电池组的使用寿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免浮充蓄电池成组系统及充电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绝大多数电力系统蓄电池的成组方式存在较大问题导致蓄电池组的使用寿命降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免浮充蓄电池成组系统,包括二极管、IGBT功率器件、电池组以及控制模块,所述二极管与IGBT功率器件并联连接,所述IGBT器件与控制模块相连接,所述电池组的正极连接于IGBT功率器件与二极管相连接的交点;所述二极管、IGBT功率器件、电池组以及控制模块构成一个蓄电池成组单元,所述系统中包括有多组蓄电池成组单元。
优选的,在每一个蓄电池成组单元中,所述二极管的阳极与IGBT功率器件的发射极相连接,二极管的阴极与IGBT功率器件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IGBT功率器件的基极与控制模块相连接,所述电池组的正极与二极管的阳极以及IGBT功率器件的发射极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蓄电池成组单元还包括电压电流采集模块,所述电压电流采集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电压电流采集模块的采集端与电池组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池组由多个电池串联而成。
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处理器以及PWM驱动电路,所述PWM驱动电路的输入端与控制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PWM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IGBT功率器件的基极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储存模块,所述储存模块与电压电流采集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接。
一种免浮充蓄电池充电方法,所述方法基于上述的一种免浮充蓄电池成组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将免浮充蓄电池成组系统与直流母线相连接;
设定免浮充蓄电池成组系统的电压整定值以及电流整定值;
启动免浮充蓄电池成组系统,控制每一个蓄电池成组单元中的电压电流采集模块采集电池组的电压以及电流数据,得到监测值;
将监测值与整定值相比较,根据监测值与整定值之间的偏差,调节IGBT功率器件的驱动信号,直至偏差减少。
优选的,将免浮充蓄电池成组系统与直流母线相连接的方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827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