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发一氧化碳的报警装置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80710.0 | 申请日: | 2019-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95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姜涵;郭玥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五蕴明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G01N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卫智畅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7 | 代理人: | 陈佳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触发 一氧化碳 报警装置 方法 设备 计算机 可读 介质 | ||
本公开的实施例公开了触发一氧化碳的报警装置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该方法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利用气体分离装置对目标区域内的至少一户居民排放的气体进行气体分离,得到一氧化碳;基于所得到的分离后的一氧化碳,确定上述居民的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响应于所确定的一氧化碳的排放量超过预设阈值的居民,在上述居民家中安装一氧化碳气敏报警装置。该实施方式实现了一氧化碳排放量的确定与监控。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触发一氧化碳的报警装置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在区域尺度问题上,一氧化碳与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一起参与光化学反应,其浓度的增加将引起平衡浓度的升高。一氧化碳的存在会降低大气的氧化性,延长甲烷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是一种间接作用的温室气体。
一氧化碳由于具有强烈的毒性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之后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进而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从而引起机体组织出现缺氧,导致人体窒息死亡。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了触发一氧化碳的报警装置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发一氧化碳的报警装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利用气体分离装置对目标区域内的至少一户居民排放的气体进行气体分离,得到一氧化碳;基于所得到的分离后的一氧化碳,确定上述居民的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响应于所确定的一氧化碳的排放量超过预设阈值的居民,在上述居民家中安装一氧化碳气敏报警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确定上述居民的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包括:利用一氧化碳浓度检测系统对所得到的分离后的一氧化碳进行浓度检测,得到上述一氧化碳的浓度,上述一氧化碳浓度检测系统包括发射装置,气体吸收池,接收装置和处理装置;上述发射装置包括激光源控制电路和激光灯,上述激光源控制电路用于控制上述激光灯发射激光;上述接收装置包括光电激光探测器,上述光电激光探测器用于探测气体对激光的吸收谱线;将上述一氧化碳通入上述一氧化碳浓度检测系统的气体吸收池;利用上述激光源控制电路控制上述激光灯发射激光到上述气体吸收池上;控制上述接收装置的上述光电激光探测器对上述气体吸收池进行探测,得到吸收谱线;控制上述处理装置将上述吸收谱线进行放大、稳定和处理得到一氧化碳的浓度值;对所得到的分离后的一氧化碳进行气体体积的计算,得到上述一氧化碳的气体体积;根据所得到的上述一氧化碳的浓度和上述一氧化碳的气体体积,计算得到一氧化碳的质量;将上述一氧化碳的质量确定为上述居民的一氧化碳的排放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气体体积是根据以下公式确定的:V=v×S×(F×10+1)×(T+20)/(T+t),其中,V表示气体体积,v表示气体流速;S表示气体在载流截面处的截面面积;F表示气体气体在载流截面处的压力;T表示绝对温度;t表示气体在载流截面处的实际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方法还包括:对于上述一氧化碳的排放量超过预设阈值的居民,在上述居民家中安装一氧化碳监控系统;基于上述一氧化碳监控系统,进行第一预定时间的排放量监控,得到上述目标区域的第一排放量;基于上述一氧化碳监控系统,进行第二预定时间的排放量监控,得到上述目标区域的第二排放量;基于上述一氧化碳监控系统,进行第三预定时间的排放量监控,得到上述目标区域的第三排放量;根据所得到的第一排放量,第二排放量和第三排放量,生成上述居民的一氧化碳排放量趋势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方法还包括:将所生成的上述居民的一氧化碳排放量趋势图上传至上述一氧化碳监控系统的监控平台;基于上述一氧化碳排放量趋势图,上述监控平台向上述居民发送警示通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五蕴明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五蕴明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807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