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光催化脱硫的聚苯胺/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71323.0 | 申请日: | 2019-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136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姚超;王培君;左士祥;李霞章;刘文杰;吴凤芹;严向玉;王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纳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31/06 | 分类号: | B01J31/06;B01J31/38;C10G27/0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英诺创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8 | 代理人: | 王美华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光催化 脱硫 苯胺 氧化 石墨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光催化脱硫的聚苯胺/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首先以氧化石墨和四氯化钛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得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然后以苯胺为原料,以静电吸附法将被过硫酸铵氧化得到的聚苯胺负载于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表面,得到所述用于光催化脱硫的聚苯胺/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所述氧化石墨的层数为5~20层。制得的复合材料中二氧化钛为锐钛矿型,具有更多的氧空穴,催化能力更佳;石墨烯增大了光响应范围,提高了电子空穴分离率,增强了光催化能力;包覆的聚苯胺,加强了二氧化钛与石墨烯之间的联系,并且和石墨烯形成了导电网络,加快电子传导速率,并且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油脱硫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光催化脱硫的聚苯胺/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机动车排放物中的二氧化硫(SOx)是导致酸雨和大气雾霾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国家对硫的排放标准越来越严苛,低硫甚至无硫燃油的生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从燃油中深度去除含硫有机物尤为重要。现如今已有一些被应用于脱硫领域的方法,包括加氢脱硫,吸附脱硫,生物脱硫和氧化脱硫。与其他脱硫技术相比,氧化脱硫由于反应条件温和,无氢消耗且投资少的优点而备受青睐。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氧化脱硫技术,光催化脱硫逐渐成为燃料深度脱硫的可行途径。其原理为:半导体催化剂在光的激发下会产生电子和空穴,进而与氧化剂反应生成强氧化性的超氧负离子和羟基自由基,将噻吩类硫化物氧化成对应的砜或亚砜类极性含硫物质,最后通过萃取去除。
TiO2由于其产量高,化学性质稳定,无毒和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领域。然而较宽的带隙使其对可见光的利用效率不高,而且受激发产生的光生电子容易与空穴复合,因此需要对其改性以提高其光响应范围和电子分离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光催化脱硫的复合材料,即聚苯胺/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光催化脱硫的聚苯胺/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首先以氧化石墨和四氯化钛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得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然后以苯胺为原料,以静电吸附法将被过硫酸铵氧化得到的聚苯胺负载于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表面,得到所述用于光催化脱硫的聚苯胺/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所述氧化石墨的层数为5~20层。
进一步的,用于光催化脱硫的聚苯胺/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氧化石墨分散于盐酸溶液中,加入四氯化钛溶液,移入水热釜,在120℃~200℃条件下水热6~18h,待冷却至室温后,抽滤洗涤至中性,洗涤后的样品在60~80℃下干燥,即得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
其中,氧化石墨分散液的质量浓度为1~3mg/mL,盐酸溶液的摩尔浓度为 1~6mol/L,四氯化钛溶液的摩尔浓度为2~3mol/L,所生成的氧化钛与石墨烯的质量比为1~3:1;
步骤2、将步骤1制得到的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分散于去离子水中,控制温度1~3℃,边搅拌边加入盐酸溶液调节pH至1~3,再加入苯胺和过硫酸铵,持续搅拌1~3h,抽滤洗涤至中性,洗涤后的样品在60~80℃下干燥,即得所述用于光催化脱硫的聚苯胺/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
其中,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分散液的质量浓度为1~3mg/mL,盐酸溶液的摩尔浓度为1~6mol/L,苯胺与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的质量比为1~ 3:1,过硫酸铵与苯胺的质量比为1~3:1。
一种用于光催化脱硫的聚苯胺/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是由如上所述的用于光催化脱硫的聚苯胺/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纳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州纳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713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