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光交换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39830.6 | 申请日: | 201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686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06 |
发明(设计)人: | 刘斌;钟昌锦;付益;汤科;覃良标;童章伟;鲁正;曾笑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Q11/00 | 分类号: | H04Q11/00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持衡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5107 | 代理人: | 陈跃琳 |
地址: | 541004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换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全光交换装置,包括外壳、光切换单元、以及2组以上的输入准直器和输出准直器。光切换单元由微型马达、丝杆、导轨、滑块、遮光板和控制电路板组成。本发明能够采用机械控制方式实现全光交换装置的光路的切换,其不仅能够具有插入损耗偏低、隔离度高、波长和偏振无光等特点,而且能够减小全光交换装置的体积和复杂度,降低生产成本,并使得故障排除更为容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信号交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光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全光交换装置作为全光网络的关键部件,广泛运用于路由选择、多路监控、器件测试、光网络交叉链接和自愈保护等领域,其作用是对全光网络的多条光路进行通断控制。现有的全光交换装置主要由单片机控制电路、多个输入单芯准直器、多个输出单芯准直器和多个1×1光开关组成。单芯准直器、单芯准直器和1×1光开关的数量均与所需切换的光路数量相同。1×1光开关设置在输入单芯准直器和多个输出单芯准直器之间,1×1光开关的控制端与单片机控制电路相连。在对每条光路进行切换时,通过单片机控制电路来对这些1×1光开关进行控制,进而达到对这条光路的通断进行控制的目的。
然而,伴随着光通信传送网络技术的发展,全光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其需要进行通断控制的光路数量也随之增加,其数量可达上百条,此时若任然采用多1×1光开关和外部单片机电路相配合的方式来实现对多条光路的通断控制,其外部单片机电路便需要具备大量的IO口而使之变得极为庞大,且成本极高;此外,一但全光网络出现故障时,大量1×1光开关的使用也导致故障的排查变得极为困难,维护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是现有全光交换装置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和维护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全光交换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全光交换装置,包括外壳、光切换单元、以及2组以上的输入准直器和输出准直器;所有输入准直器从左到右呈水平排布在外壳的前侧的同一水平高度上;输入准直器的光输出端朝向外壳的内侧,输入准直器的输入光纤引出至外壳之外;所有输出准直器从左到右呈水平排布在外壳的后侧的同一水平高度上;输出准直器的光输入端朝向外壳的内侧,输出准直器的输出光纤引出至外壳之外;每组输入准直器的光输出端与该组输出准直器的光输入端正对;光切换单元设置在外壳的中部,并呈左右方向延伸横亘在所有输入准直器与所有输出准直器之间;光切换单元由微型马达、丝杆、导轨、滑块、遮光板和控制电路板组成;控制电路板的控制端引出至外壳之外,控制电路板的输出端连接微型马达的控制端;丝杆和导轨均呈左右方向延伸,且两者相互平行设置;滑块同时穿设在丝杆和导轨上;长条板状的遮光板立设在滑块的上方,且遮光板所处的水平高度与输入准直器和输出准直器所处水平高度相同;微型马达位于外壳的左侧或右侧,且微型马达的输出轴与丝杆相连;当微型马达在控制电路板的控制下启动时,微型马达通过丝杆驱动滑块带动其上的遮光板沿着导轨向左或向右运动;当遮光板处于某组输入准直器和输出准直器之间时,该组输入准直器和输出准直器所对应的光路呈关断状态;当遮光板离开某组输入准直器和输出准直器之间时,该组输入准直器和输出准直器所对应的光路呈导通状态。
上述方案中,光切换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由位置挡片和至少一个光电开关组成;位置挡片固定在滑块的侧壁上,光电开关固定在壳体内,且光电开关和位置挡片位于滑块的同一侧;光电开关的输出端与控制电路板的位置信号输入端相连;位置挡片随着滑块向左或向右运动,当位置挡片与某个光电开关相对时,该光电开关产生信号发送至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据此光电开关所处位置即可获知滑块即遮光板所处的位置。
上述方案中,位置挡片和光电开关同时位于滑块的前侧、后侧或下方。
上述方案中,当光电开关数量为2个以上时,这些光电开关沿丝杆的延伸方向分布。
上述方案中,遮光板的上端呈锯齿状。
上述方案中,导轨位于丝杆的正下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398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加解密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具有自主召唤功能的智能轮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