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楼宇雨水综合利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36185.2 | 申请日: | 201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2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张颖;蒋露;刘晓燕;罗秀;倪家明;曾美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工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E03F5/10 | 分类号: | E03F5/10;F24S10/70;F24S20/40;F24S25/634 |
代理公司: | 重庆乐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1 | 代理人: | 何君苹 |
地址: | 61003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楼宇 雨水 综合利用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智能楼宇雨水综合利用装置,具体涉及雨水综合利用领域,包括处理室,所述处理室的顶端开设有集水槽,且处理室的内部设有空腔,所述集水槽的内底壁等距设有吸水件,且吸水件伸入空腔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输送管路,且输送管路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输水管,所述输水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弃流装置,所述处理室的内部自弃流装置处依次设有蓄水箱、处理箱和清水池,所述处理箱和清水池的一侧分别设有加药装置和电加热器;所述处理室的屋顶处固定设有与太阳能工作站通过管路连接的集热器。本发明中,整体的雨水综合利用装置集成于处理室中,集成性高,占地面积较小,可针对不同的天气情况实现屋顶雨水的充分利用,使用灵活性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雨水综合利用领域,具体涉及智能楼宇雨水综合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道路、建筑群等不透水面积的增大。大雨时径流迅速汇集造成地面积水,导致城市局部洪灾。这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增加了城市排水压力。雨水收集利用工程可收集、储存雨水,从而有效防止城市性洪水,城市的建筑屋顶、大型广场、小区庭院、城市的不透水地面都可大面积地汇集雨水,是良好的雨水收集面,降雨产生的地面径流,只要修建一些简单的雨水收集和贮存工程,就可将城市雨水资源化,用于城市清洁、绿地灌溉、维持城市水体景观等,由于雨水污染并不严重,可经过简单的处理用于生活洗涤用水、工业用水等,因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楼宇越来越注重雨水的综合利用。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现有的雨水综合利用装置集成性不高,占地面积较大,且对于屋顶雨水收集、利用方式较为单一。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智能楼宇雨水综合利用装置,当处于阴天情况下,由控制器控制电加热器对清水池内部的雨水进行加热后可供用日常生活使用,在天晴情况下利用太阳热能对清水池内的清水进行加热后供用户使用,当处于干旱的情况下,由控制器控制电磁阀的开启,补给管的一端连接自来水管后对清水池实现水源的补给,保证特殊状况下的正常持续使用,整体的雨水综合利用装置集成于处理室中,集成性高,占地面积较小,可针对不同的天气情况实现屋顶雨水的充分利用,使用灵活性较高,以解决现有的雨水综合利用装置集成性不高,占地面积较大,且对于屋顶雨水收集、利用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智能楼宇雨水综合利用装置,包括处理室,所述处理室的顶端开设有集水槽,且处理室的内部设有空腔,所述集水槽的内底壁等距设有吸水件,且吸水件伸入空腔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输送管路,且输送管路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输水管,所述输水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弃流装置,所述处理室的内部自弃流装置处依次设有蓄水箱、处理箱和清水池,且蓄水箱、处理箱和清水池之间依次设有连接管,所述处理室的内侧壁远离弃流装置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控制器,所述处理箱和清水池的一侧分别设有加药装置和电加热器,且加药装置和电加热器分别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清水池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的水位传感器;
所述处理室的内部焊接有隔层,且隔层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太阳能工作站,所述处理室的屋顶处固定设有与太阳能工作站通过管路连接的集热器,所述集热器的上表面固定设有集热管件,所述太阳能工作站通过管路与清水池固定连接,且太阳能工作站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所述弃流装置的内部结构设置为上腔和下腔两部分,且上腔和下腔之间开设有贯穿孔,所述上腔的内部设有弃流桶,所述下腔的一侧固定设有回流管,且弃流装置的正下方设置有与回流管相连接的沉降室。
进一步地,所述上腔和弃流桶沿横向的两侧分别开设有贯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弃流桶的底端固定安装有锥形漏斗,且弃流桶与锥形漏斗的连接处设有与锥形漏斗顶端形状相适应的隔板,所述隔板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球座。
进一步地,所述球座的外表面套设有弹簧柱,且弹簧柱的顶端与弃流桶的内顶壁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工业学院,未经成都工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361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