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物桩基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31134.0 | 申请日: | 2018-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050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江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秦军国防工业工程建设监理所 |
主分类号: | G01H1/00 | 分类号: | G01H1/00;E02D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物 桩基 检测 方法 | ||
一种建筑物桩基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检波器放置到特定深度;(2)(2.1)激振锤在桩基顶部生成第一机械波;(2.2)检波器检测激振锤在桩基顶部生成的第一机械波信号;(2.3)激振锤在差分信号产生柱顶生成第二机械波;(2.4)检波器检测激振锤在差分信号产生柱顶生成的第二机械波信号;(2.6)记录步骤(2)中检波器的位置,步骤(2.2)以及(2.4)中的第一机械波信号以及第二机械波信号;(3)重复步骤(1)~(2)直到检波器到达检测管底部;(4)分析仪根据步骤(2.6)中记录的信息,确定桩基质量以及缺陷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桩基工程质量检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通过旁孔透射波法检测建筑物桩身质量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桩基础作为一种深基础结构形式,在土木工程领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桩基础能够将上部结构的自重和承受的荷载传递到与桩基础所接触的稳定土层中去,因此很大程度的减小了基础的沉降及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桩基础具有承载力高、沉降量小、抗震能力强等优点,在一些地质条件复杂、土质松软、多地震的地区被大量应用,并已获得可观的效果。
桩基础按制作工艺可分为灌注桩和预制桩,其中灌注桩的使用是较为广泛的,如:桥梁、公路、铁路、高层建筑等工程。但是桩基在施工制作过程中,因施工技术、人员操作、外界条件及材料质量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断桩、扩颈、缩径、离析、夹泥、沉渣、空洞等缺陷,这些缺陷就是建筑物的潜在隐患,极大地影响了建筑物的质量,一旦缺陷处负荷不了上部结构的质量,就会造成建筑物坍塌,损失极为严重。因此,桩基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及时的检测出缺陷桩,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才能极大的提高建筑物质量。
旁孔透射波检测方法是一种桩基质量的无损检测方法,通过在桩顶面上用激振锤敲击产生机械波,沿着桩身以及土层进行传播,同时在桩旁边事先钻好的孔内利用传感器来接收透射波信号,
由此读取不同深度的波时并绘制时间-深度图,由图中首波斜率发生变化的位置来判断桩基的质量。
然而,旁孔透射波检测方法中机械波是由桩基传播到桩周土层后,通过桩周土层传送到传感器,其存在桩周土层中的传播路径。当桩周土层中的存在阻抗差别较大的不均匀分层时,例如存在软粘土层和坚硬岩层时,由于机械波在不同分层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不同土层以及土层交界处,如图1所示,机械波在土层中的最短传播路径和时间是不同的,导致传感器检测到的首波时间与均匀土层中的首波时间不同,从而可能出现首波斜率拐点判断错误的情况,从而导致给出错误的桩身缺陷的信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作为现有技术的改进,提出一种建筑物桩基质量的旁孔透射波检测方法,能够在桩周土层中存在不均匀土层时,也能够准确的检测出桩身缺陷。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建筑物桩基检测装置,包括:激振锤,用于在桩基顶部生成机械波;钻孔机,其用于在桩基附近形成钻孔;检测管,其设置在钻孔中,管内注满清水,用于放置检波器;检波器,其用于在检测管内的不同深度接收激振锤在桩基顶部产生的机械波;分析仪,用于根据检波器的检测信号,确定桩基质量以及缺陷位置;差分信号产生柱,其长度与桩基相同,其与所述检测管的距离等于桩基与所述检测管的距离,所述检波器在检测管内的不同深度还接收激振锤在差分信号产生柱顶产生的机械波;所述分析仪根据所述检波器接收的桩基顶部产生的机械波信号的首波时间以及差分信号产生柱顶产生的机械波信号的首波时间的差分值,确定桩基质量以及缺陷位置。
优选的,所述钻孔距离所述桩基约1~2m。
优选的,所述检测管为PVC管。
优选的,所述机械波在差分信号产生柱的传播速度大于桩基的传播速度。
优选的,所述差分信号产生柱为钢筋。
优选的,所述桩基所在地面土层包括软粘土层和坚硬岩层。
优选的,所属检波器通过线缆能够以特定步长沿着所述检测管下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秦军国防工业工程建设监理所,未经陕西秦军国防工业工程建设监理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311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