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矿井下火灾发生时自救阻燃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23921.0 | 申请日: | 2019-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850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张干;朱绍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鹰龙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5/00 | 分类号: | E21F5/00;A62C3/00;A62C2/04;A62B7/02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科融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6 | 代理人: | 杨志胜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经济开发区***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矿 井下 火灾 发生 自救 阻燃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矿井下火灾发生时自救阻燃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固定连接有垫块,所述垫块的一端上固定连接有引风机,所述引风机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波纹软管,所述波纹软管的一端上固定连接有聚风罩。本发明借助引风机将火灾发生点附近的空气抽进富氧组件内进行氧气的分离和收集,通过两层富氧膜的两次分离和收集,使得空气中大部分的氧气被分离出来,以此来阻止火势的蔓延,实现对火灾的阻燃效果,并通过空气压缩机将富氧空气收集到高压集气瓶内,然后,即可以配合氧气面罩供矿井下作业人员在低氧环境下呼吸使用,也可以将其充到氧气瓶内以供火灾无法控制时矿井下作业人员自救逃生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井火灾自救阻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矿井下火灾发生时自救阻燃装置。
背景技术
煤矿井火灾是指发生在矿井内并威胁到井下安全生产、造成损失的失控燃烧。矿井发生的火灾常招致人员伤亡,设备损失,矿井停产,资源破坏,甚至引起瓦斯、煤尘或硫化矿尘爆炸。
在煤矿井下火灾发生时,为了避免造成更大损失,井下作业人员需要先尝试灭火,除非火灾发展到无法控制,井下作业人员才能采取自救措施,但是煤矿井下火灾很难有效灭火,而且非常容易复燃,并且火灾会消耗掉大量的氧气,从而增大井下作业人员自救的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如:在煤矿井下火灾发生时,为了避免造成更大损失,井下作业人员需要先尝试灭火,除非火灾发展到无法控制,井下作业人员才能采取自救措施,但是煤矿井下火灾很难有效灭火,而且非常容易复燃,并且火灾会消耗掉大量的氧气,从而增大井下作业人员自救的难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煤矿井下火灾发生时自救阻燃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固定连接有垫块,所述垫块的一端上固定连接有引风机,所述引风机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波纹软管,所述波纹软管的一端上固定连接有聚风罩,所述底座的上端面上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一端通过阻尼转轴与聚风罩转动连接,所述引风机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分流管,所述分流管的一侧壁上对称固定连接有四个固定管,四个所述固定管远离分流管的一端上均固定连接有密封挡圈,四个所述固定管的内侧壁上均设有富氧组件;
所述固定管的中心处设有收集管,所述收集管上对称设有多个通孔,所述收集管的一端上固定连接有贯穿固定管的导气管,所述导气管的一端上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上固定连接有空气压缩机,所述空气压缩机通过支撑柱固定连接在底座的上端面上,所述空气压缩机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压缩管,所述压缩管的一端上固定连接有高压集气瓶,所述压缩管上设有单向气阀,所述高压集气瓶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充气管,所述充气管上设有控制阀,所述底座的底侧壁上对称固定连接有四个止刹万向轮,所述底座的上端面上固定连接有推杆。
优选的,所述富氧组件包括两层富氧膜,两层所述富氧膜之间夹设有网眼衬垫。
优选的,所述波纹软管由PA塑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密封挡圈的内侧壁上设有挡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借助引风机将火灾发生点附近的空气抽进富氧组件内进行氧气的分离和收集,通过两层富氧膜的两次分离和收集,使得空气中大部分的氧气被分离出来,以此来阻止火势的蔓延,实现对火灾的阻燃效果,并通过空气压缩机将富氧空气收集到高压集气瓶内,然后,即可以配合氧气面罩供矿井下作业人员在低氧环境下呼吸使用,也可以将其充到氧气瓶内以供火灾无法控制时矿井下作业人员自救逃生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煤矿井下火灾发生时自救阻燃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煤矿井下火灾发生时自救阻燃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结构的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鹰龙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鹰龙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239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