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为机动车提供电池设备的方法及机动车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317192.8 | 申请日: | 2019-12-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548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 发明(设计)人: | M·西蒙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迪股份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1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汪勤;吴鹏 |
| 地址: | 德国因戈***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机动车 提供 电池 设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提供用于机动车的电池设备的方法,其中提供电池壳体装置,具有:电池壳体,其具有至少一个用于接纳电池模块的接纳区域;冷却装置,其提供电池壳体的壳体底部的至少一部分;及具有底部保护装置,其布置在冷却装置上的电池壳体的外部,以使空隙位于冷却装置和底部保护装置之间,及粘性导热元件和电池模块引入到接纳区域(14)中,从而在电池模块(12)的朝向冷却装置(20)的底侧(36)和冷却装置(20)之间布置了导热元件(34)。此外,在空隙(28)中至少部分地引入了泡沫状材料(40),该泡沫状材料固化,且该泡沫状材料至少暂时地将朝冷却装置(20)的方向作用的支撑力(42)施加到冷却装置(20)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为机动车提供电池设备的方法,其中电池壳体装置具有:电池壳体,该电池壳体具有用于接纳电池模块的至少一个接纳区域;冷却装置,其提供电池壳体的壳体底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底部保护装置,该底部保护装置布置在冷却装置处电池壳体外部,从而使在冷却装置和底部保护装置之间存在空隙。此外,将粘性导热元件和电池模块引入到接纳区域中,从而在电池模块朝向冷却装置的底侧和冷却装置之间布置了导热元件。本发明还包括具有电池设备的机动车。
背景技术
由现有技术已知用于接纳一个或多个电池模块,特别是用于高压电池的电池壳体。通常将冷却装置布置在壳体底部下方,以便能够将来自电池模块的热量通过壳体底部排出到冷却装置。冷却装置本身也可以构成电池壳体的壳体底部。由于电池模块在下侧,以及还有壳体底部会出现明显的不平整度并因此具有较大的公差,通常在将电池模块置入壳体中时,使用所谓的填缝剂(例如导热膏)作为具有良好导热性的补偿材料,以便能够以更高的散热效率把热量从模块输出,因为电池模块和壳体底部之间的气隙是隔热的。通常,首先将填缝剂施加到壳体底部上,然后将模块放置在其上。通过放置模块,挤压填缝剂,使其在模块底部上散布。通常必须在壳体底部的方向上向电池模块施加很高的压力。高流动路径和高底部压力可能会导致模块损坏。另外,没有任何应对由于高压力而导致的壳体底部变形的措施。由此壳体底部或冷却装置向下凸出,这导致模块底部与壳体底部之间的空隙宽度不均匀,从而导致散热不均匀以及整体上非常高的空隙宽度,这非常不利于散热。因此,期望的是,在将电池模块引入模块壳体中时以及在引入诸如填缝剂之类的导热元件时,避免课题底部或冷却装置的这种变形,或者可能的话至少保持尽可能小的变形,以及这以最简单,最经济的方式进行。
DE 10 2017 000 266 A1描述了一种用于接纳机动车的牵引电池的电池模块支架,该电池模块支架具有分别设计为夹层结构的壳体凹部和壳体盖。它们分别具有由有机片材或铝片材制成的上侧和下侧,在它们之间布置有热塑性塑料泡沫。由此要改善隔热性能并提高碰撞安全性。还可以在电池模块和片材之间继续布置防火纺织品,然而在此没有粘性导热元件用于电池模块与冷却装置的热连接。
此外,DE 10 2011 009 987 A1描述了一种集成的空气动力学能量存储-和后悬架系统。其包括电池支撑组件,该电池支撑组件包括附接到前部复合板的动力电池。前部复合板包括例如钢制的顶层以及同样可以是钢制的底层,以及例如可以设计为例如泡沫芯的低密度芯。由此要提供一种能够克服弯曲、剪切和扭转载荷的紧凑的支撑结构。然而,在此也未公开用于电池模块的冷却装置或它们经由粘性导热元件的热连接。
此外,DE 10 2010 024 320 A1描述了一种用于利用保持装置将电池保持在车辆的车身的支撑结构中的装置,该保持装置可固定在支撑结构上。保持装置在此设计为多层的。它包括具有冷却通道的顶层,底层以及布置在顶层和底层之间的能量吸收层。它由弹性材料或复合材料制成,并且优选设计为空腔结构。同样,在电池和冷却装置之间又没有布置粘性导热元件,在此由具有包含的冷却通道的顶层提供冷却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迪股份公司,未经奥迪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171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