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旧线路板非金属组分的球磨脱溴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96511.1 | 申请日: | 2019-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14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阮菊俊;陈曦;秦保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B09B5/00;B02C17/08;B02C17/20;B02C17/18;B02C25/00;B02C21/00;B02C23/14;B03C1/3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孙凤侠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旧 线路板 非金属 组分 球磨脱溴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固体废弃物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旧线路板非金属组分的球磨脱溴方法。该方法将废旧线路板破碎、分选后的非金属组分与纳米零价铁一起进行球磨脱溴,可以显著地脱去非金属组分中的溴,并且保留着非金属组分中树脂的主体结构,同时纳米零价铁还能继续循环利用,节省成本,实现了对非金属组分的有效、安全回收利用,整个过程绿色环保,不造成二次污染,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固体废弃物回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废旧线路板非金属组分的球磨脱溴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逐渐普及全球,并且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与此同时,电子废弃物的数量也随之迅猛增长。印刷线路板是各种电子、电器产品中较为重要的零部件,随着大量电子废弃物的产生,废旧线路板也成为了现代城市中最典型的固体废弃物。就中国而言,每年有超过50万吨的废旧线路板亟待处理。
废旧线路板由30%的金属组分和70%的非金属组分组成,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早期采用人工拆解、酸洗及露天焚烧等技术处理废旧线路板,但是一方面,线路板存在的卤素在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强致癌物二噁英,对环境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另一方面,上述处理方法大部分为销毁性处理,无法充分回收利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目前,废旧线路板的处理方式为:对分离后的金属组分中回收价值高的铜、镍、金和银进行回收,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但分离后的非金属组分中的是树脂、玻璃纤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溴化阻燃剂等,因其回收价值低、成分复杂,溴化阻燃剂处理难度高,被堆存起来,并未得到妥善的处置和利用,而且堆存时的溴化阻燃剂在雨淋作用下将会进入到水土、食物链当中,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存在着巨大的威胁。
可见,非金属组分安全、妥善处置的关键是对其进行脱溴无害化,这也是其后续回收利用的重要前提。经过热重分析可知,在500~700℃条件下才能比较彻底的将溴脱除,但是该温度较高,在脱溴的同时也会造成其他非金属组分的化学键断裂,破坏树脂分子的主体结构,造成脱溴后的非金属组分的损失较多,产物得率较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申请CN109093879A公开了一种废旧线路板非金属组分的脱溴装置,可以利用球磨过程中产生的巨大瞬间应力作用下,聚合分子链断裂产生自由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球磨时物料之间的冲击、摩擦作用形成局部高温(可达300℃),使粉末受热发生局部热分解;共同促使树脂中的含溴部分先分解出来,变成HBr或小分子有机溴化物,从而达到使线路板脱溴的效果。但是该方法采用的是物理脱溴,脱溴效果有限,脱溴后得到的非金属组分还残留较多的溴,无法回收再利用,影响后续的回收利用和经济效益。
因此,迫切需要提供一种针对废旧线路板非金属组分的保持树脂结构、提高脱溴效果的球磨脱溴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热解脱溴易破坏非金属组分树脂结构、球磨脱溴效果不明显的缺陷和不足,提供纳米零价铁在对废旧线路板非金属组分进行脱溴方面的应用,可以保持非金属组分的树脂结构、提高脱溴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针对废旧线路板非金属组分的球磨脱溴方法。
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纳米零价铁在对废旧线路板非金属组分进行脱溴方面的应用。
另外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废旧线路板非金属组分的球磨脱溴方法,将纳米零价铁和废旧线路板非金属组分混合、球磨后,分离出纳米零价铁,即得到脱溴后的非金属组分。
进一步地,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废旧线路板进行破碎、分选,得到金属组分和非金属组分;
S2、将步骤S1所得非金属组分和纳米零价铁按照重量比为(4~5):1混合,置于球磨机中球磨20~30h,同时抽出球磨机内的气体;
S3、收集步骤S2球磨后的物料,磁选分离纳米零价铁,得到脱溴后的非金属组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965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