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救生艇架区域的舷侧导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95541.0 | 申请日: | 2019-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989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黄维;杨宇超;于洋;汤清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B21/10 | 分类号: | B63B21/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党蕾 |
地址: | 20000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救生艇 区域 舷侧导缆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救生艇架区域的舷侧导缆装置,涉及船舶设计建造技术领域,包括:两垂向支撑管,分别焊接于船舶的救生艇架区域的甲板上,且两垂向支撑管沿船舶的船长方向设置,以实现缆绳在船舶的舷内侧水平方向的限位和导向;两主体支撑管,分别连接两垂向支撑管,以实现缆绳在船舶的舷外侧水平方向的限位和导向;第一水平支撑管,设置于救生艇架区域的甲板的边缘上方,且第一水平支撑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主体支撑管,以实现缆绳在船舶的舷外侧垂直方向的限位和导向;至少一第一斜撑管,第一斜撑管的一端焊接于甲板上,且第一斜撑管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水平支撑管,以支撑第一水平支撑管。本发明同时兼顾舷侧导缆和救生艇释放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设计建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救生艇架区域的舷侧导缆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如果船舶需要进行旁靠、旁拖等作业时,往往需要在船中舷侧设置相应的带缆设备,这就要求船中甲板区域也应有相应的空间来布置带缆设备。对于舷侧采用封闭式设计的船型来说,其船中位置基本没有可供系泊布置的甲板区域,仅在救生艇架位置可以获得有限的甲板区域。由于该区域有救生艇释放的要求,而常规的舷侧导缆装置在甲板上安装后,其上缘沿舷侧外板垂直向上至少有400mm以上的高度,会影响救生艇的释放,因此无法安装在救生艇架区域,这样船舶中部也就不能提供带缆设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救生艇架区域的舷侧导缆装置,具体包括:
两垂向支撑管,分别焊接于船舶的救生艇架区域的甲板上,且两所述垂向支撑管沿所述船舶的船长方向设置,以实现缆绳在所述船舶的舷内侧水平方向的限位和导向;
两主体支撑管,分别连接两所述垂向支撑管,以实现所述缆绳在所述船舶的舷外侧水平方向的限位和导向;
第一水平支撑管,设置于所述救生艇架区域的所述甲板的边缘上方,且所述第一水平支撑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所述主体支撑管,以实现所述缆绳在所述船舶的舷外侧垂直方向的限位和导向;
至少一第一斜撑管,所述第一斜撑管的一端焊接于所述甲板上,且所述第一斜撑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水平支撑管,以支撑所述第一水平支撑管。
优选的,还包括一第二水平支撑管,所述第二水平支撑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所述垂向支撑管的内侧。
优选的,还包括一第三水平支撑管,所述第三水平支撑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所述主体支撑管的内侧。
优选的,还包括至少一第二斜撑管,所述第二斜撑管的一端焊接于所述甲板上,且所述第二斜撑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主体支撑管,以支撑所述主体支撑管。
优选的,所述垂向支撑管的顶端设有第一封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水平支撑管的两端设有第二封板。
优选的,所述主体支撑管为倒L型结构,且所述主体支撑管的靠近所述垂向支撑管的连接边为水平设置,所述主体支撑管的靠近所述第一水平支撑管的连接边与救生艇舷侧导向滑块轮廓线平行或近似平行。
优选的,所述主体支撑管的外形轮廓线与所述甲板围成的区域,位于所述救生艇舷侧导向滑块轮廓线与所述甲板围成的区域范围内。
优选的,所述垂向支撑管中心与所述船舶的舷侧外板之间的距离与靠近所述船舶的舷侧的第一个纵骨间距相同。
优选的,所述焊接的焊接方式为连续深熔焊或全焊透。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可以同时兼顾舷侧导缆和救生艇释放的要求;
2)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救生艇架下方甲板空间,不额外占用露天甲板面积;
3)采用钢管框架设计,结构简单,制作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955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