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溶液除水的无霜空气源补气增焓热泵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94241.0 | 申请日: | 2019-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13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徐英杰;黄乐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30/06 | 分类号: | F25B30/06;F25B7/00;F25B41/06;F25B47/02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周希良 |
地址: | 310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溶液 空气 补气 增焓热泵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溶液除水的无霜空气源补气增焓热泵,包括补气增焓制热循环和结冰除水循环;结冰除水循环包括溶液换热管路、储存液循环管路和溶液再生管路,其中,溶液换热管路包括第一蒸发器、换热塔、第二截止阀和第一泵;储存液循环管路包括稀溶液排放管路和浓溶液循环管路,稀溶液排放管路包括第二泵和第一储液罐,浓溶液循环管路包括第二储液罐和第一泵;溶液再生管路包括第一膨胀阀、除水器、第一储液罐和第三泵。本发明不仅降低了压缩机的排气温度,还可实现制热+结冰除水+去冰等三种运行模式,保证制热的连续运行以及溶液的再生效果,占地面积和投资成本较低,操作简单,节省了热能的消耗,提升了无霜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能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结冰除水进行溶液再生的溶液除水的无 霜空气源补气增焓热泵。
背景技术
随着热泵技术的逐渐成熟,无霜空气源热泵循环已经在我国华南以及西南等地区得到 较好的应用,尤其是在一些商业应用领域出现很多相关工程,但由于应用范围受到环境因 素的制约:当环境温度过低时,机组会出现制热量不足、性能系数下降、排气温度过高等 现象。因此,补气增焓技术应运而生。采用了补气增焓技术的无霜空气源热泵系统不仅降 低了压缩机的排气温度而且增大了热泵机组的制热量。
但是在这一技术的具体实施时,仍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如经济性的考量、补气节 流元件的匹配、浓溶液的再生等。其中浓溶液的再生这一问题处于“节能时代”倍受人们关注。无霜空气源补气增焓热泵循环在冬季制热运行时,由于冬季空气中含有一定的水份,防冻液循环与空气接触换热过程中,空气中的水份遇冷后不断地被溶解在防冻液之中稀释了防冻液,为了分离和清除防冻液中的水份,现有的技术是采用电加热、燃料锅炉加热或太阳能加热等多种形式的加热烘干方法,但是上述几种加热方式均导致系统运行能耗增大, 投资增加和运行成本增大的问题。
现有专利提出采用冻结再生方式来清除防冻液中的水分,再生效果较佳,但在再生的 过程中需要停止制热运行,或者需要采用独立的热泵机组为溶液再生提供冷量,以保证用 户侧机组的正常运行,两套机组不仅增加了占地面积和投资成本,还给系统的调节带来很 大不便,难以运用到实际场合。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效率较高、能耗较小、节能效能 良好的溶液除水的无霜空气源补气增焓热泵。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溶液除水的无霜空气源补气增焓热泵,包括补气增焓制热循环和结冰除水循环;补气 增焓制热循环包括压缩机、冷凝器、第一截止阀、经济器、第一膨胀阀、第二膨胀阀、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结冰除水循环包括溶液换热管路、储存液循环管路和溶液再生管路,其中,溶液换热管路包括第一蒸发器、换热塔、第二截止阀和第一泵,换热塔内的溶 液经第二截止阀和第一泵送至第一蒸发器,在第一蒸发器内与制冷剂换热后返回至换热塔顶部;储存液循环管路包括稀溶液排放管路和浓溶液循环管路,稀溶液排放管路包括第二泵和第一储液罐,换热塔底部的稀溶液经第二泵排放至第一储液罐内;浓溶液循环管路包括第二储液罐和第一泵,第二储液罐内的浓溶液经第六截止阀和第一泵输送至第一蒸发器;
溶液再生管路包括第一膨胀阀、除水器、第一储液罐和第三泵,由第一膨胀阀流出的 部分制冷剂经第三截止阀流动至除水器的第二进口,除水器的第二出口连通至压缩机;第 一储液罐的稀溶液出口通过第七截止阀连通除水器的第一进口,除水器的第一出口连接第 三泵的进口;第三泵的出口分别经第四截止阀连通第一储液罐的浓溶液进口,经第五截止 阀连通第二储液罐的浓溶液进口。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之一,还包括去冰循环,去冰循环包括第八截止阀和除水器, 第八截止阀与第一截止阀并联,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经第八截止阀连通至除水器的第三进 口,除水器的第三出口连通至第一节流阀进口。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之一,包括普通制热模式、制热+结冰除水模式和制热+去冰模 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942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户信用评价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 下一篇:一种高强度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