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壳电容器的回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70842.8 | 申请日: | 2019-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142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唐映红;刘富强;竺海峰;邱传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雅居乐固体废物处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B3/35 | 分类号: | B09B3/35;B09B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容器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铝壳电容器的回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铝壳电容器破碎后得到破碎物A;(2)将所述破碎物A浸泡在浸提液B中于70℃~90℃反应,所述浸提液包括氧化剂和碱;(3)将步骤(2)反应后的产物进行固液分离得到滤液C和固体D;(4)将所述固体D干燥后进行气流风选。本发明的方法处理后液体中有机物的含量很低,获得的固体回收产品的有机物的残留量很低,说明铝壳电容器中的作为溶剂的有机化合物被降解掉了,上述方法成功的实现了铝壳电容器的回收利用,而且上述方法处理温度较低,反应条件温和,不产生有机废气和有机废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产品固体废物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铝壳电容器的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电容器是目前用量最大的电子元器件之一,占总电子元器件用量的40%左右。而铝壳电容器又因其容量高、稳定性好、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在电子工业,其用量占总电容器用量的50%左右。一般而言,电脑电路板约含铝壳电容器30~60个,电源电路板约含铝壳电容器10~32个,显示器电路板约含铝壳电容器15~118个。无疑,大量的铝壳电容器随着电子电器设备的废弃而被废弃,然而,铝壳电容器是危险废物,其电解液由几十甚至上百种物质组成,主要由0~30%的水、52.1~84.2%的主要溶剂、5~15%的次要溶剂、5~10%的溶质以及5.5~23%的添加剂组成。在这些物质中,存在着多种有毒有害的有机物,如果废旧铝壳电容器得不到安全的处理,这些有毒有害物质一旦进入到环境中,将会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申请号为201410779034.5名称为废旧铝电解电容器的处理与资源化回收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铝电解电容器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先将铝电解电容器在400℃~600℃下热解后,将热解残渣破碎、筛分和磁分离等过程回收铝和铁,但是该方法需要在高温条件下进行,条件要求较为苛刻,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铝壳电容器的回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铝壳电容器的回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铝壳电容器破碎后得到破碎物A;
(2)将所述破碎物A浸泡在浸提液B中于70℃~90℃反应,所述浸提液包括氧化剂和碱;
(3)将步骤(2)反应后的产物进行固液分离得到滤液C和固体D;
(4)将所述固体D干燥后进行气流风选。
上述方法将铝壳电容器破碎后在包括氧化剂和碱的浸提液中于70℃~90℃反应,反应后固液分离将固体干燥后进行气流风选分离,固液分离后的液体中有机物的含量很低,获得的固体回收产品的有机物的残留量很低,说明铝壳电容器中的作为溶剂的有机化合物被降解掉了,上述方法成功的实现了铝壳电容器的回收利用,而且上述方法处理温度较低,反应条件温和,不产生有机废气和有机废液。
优选地,所述浸提液B中的氧化剂为次氯酸钠,所述浸提液B中的碱为氢氧化钠。
优选地,所述浸提液B中次氯酸钠的质量浓度为0.5%~3%,所述浸提液B中氢氧化钠的浓度为0.1mol/L~0.5mol/L。
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当浸提液B中次氯酸钠的质量浓度为0.5%~3%,所述浸提液B中氢氧化钠的浓度为0.1mol/L~0.5mol/L时,获得的固体产品上的有机物的残留更低,滤液中的有机物含量更低。
优选地,所述浸提液B中次氯酸钠的质量浓度为2%~2.5%,所述浸提液B中氢氧化钠的浓度为0.3mol/L~0.4mol/L。
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当浸提液B中次氯酸钠的质量浓度为2%~2.5%,所述浸提液B中氢氧化钠的浓度为0.3mol/L~0.4mol/L时,获得的固体产品上的有机物的残留更低,滤液中的有机物含量更低,且次氯酸钠和氢氧化钠的用量更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雅居乐固体废物处理有限公司,未经广州雅居乐固体废物处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708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