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37051.5 | 申请日: | 2019-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167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郑明辉;朱献文;陈建庭;瞿东滨;蒋晖;陆国赞;朱纬纬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华钛三维材料制造有限公司;郑明辉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65 | 代理人: | 谢伟 |
地址: | 511356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永***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枢椎椎体 固定 融合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包括固定组件及支撑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相连,所述支撑组件位于所述固定组件的后侧;所述固定组件上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组件通过所述固定部与颈椎相固定;所述支撑组件上至少设有一个植骨仓,所述植骨仓上下贯通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本申请固定融合装置可植入后可很好的与寰椎及第三颈椎相融合,有利于手术区域的骨愈合,有利于提高枢椎的局部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枢椎椎体固定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
背景技术
枢椎为自上而下的第二块颈椎,主要担负着颈部旋转活动的重任,对人体颈椎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当枢椎因肿瘤等发生病变时,需要手术切除病变处并对枢椎进行重建和固定,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内固定术植入钉板内固定系统,但是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的钉板内固定系统植入后只是起到固定和张力带作用,钉板内固定系统与寰椎及第三颈椎不能很好的支撑、融合,不利于手术区域的骨愈合,不利于提高脊柱局部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该固定融合装置可植入后可很好的与寰椎及第三颈椎相匹配、融合,有利于手术区域的骨愈合,有利于提高脊柱的局部稳定性。
其技术方案如下:
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包括固定组件及支撑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相连,所述支撑组件位于所述固定组件的后侧;所述固定组件上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组件通过所述固定部与颈椎相固定;所述支撑组件上至少设有一个植骨仓,所述植骨仓上下贯通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上表面及下表面。
所述支撑组件的至少一侧面设有填充体,所述填充体由多个微孔组成,所述微孔前后贯通于该侧面,所述微孔与所述植骨仓相通。
所述支撑组件的中部设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沿着所述支撑组件的后侧向所述固定组件凹陷。
所述第一凹陷部的顶部贯通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上表面。
所述第一凹陷部的长度小于所述支撑组件的长度。
所述植骨仓为两个,两个所述植骨仓在所述支撑组件上相对设置,两个所述植骨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与所述固定组件之间。
所述填充体为两个,两个所述填充体分别位于所述支撑组件的相对的两侧面上,两侧面上的填充体分别与两个所述植骨仓相通。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顶部的相对的两侧边分别设有凸出部,两个所述凸出部之间形成弧形凹槽。
所述固定部为多个,多个所述固定部分别位于所述凸出部及所述固定板上。
所述固定组件的前侧面设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内设有导向孔。
需要说明的是:
前述“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用于对于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
下面对本发明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1、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在使用时,通过寰枢椎前路内固定术植入,植入后通过固定部将固定组件与寰椎、枢椎及第三颈椎相固定,从而达到对枢椎固定的作用,提高枢椎的稳定性,同时固定融合装置固定后可防止颈部过度后仰,起到张力带作用;固定融合装置固定后,支撑组件位于寰椎与第三颈椎之间,起到支撑作用,支撑组件提高了固定融合装置的刚性;支撑组件上设有植骨仓,固定融合装置在植入前,可在植骨仓内植入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固定融合装置植入后,寰椎及第三颈椎上的椎体骨组织可通过支撑组件的上表面、下表面进入植骨仓,与植骨仓内的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融合,提高固定融合装置植入后与颈椎的融合,有利于手术区域的骨愈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华钛三维材料制造有限公司;郑明辉,未经广州华钛三维材料制造有限公司;郑明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370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用于机械部件加工的定位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