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LNG的液化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13296.4 | 申请日: | 2019-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261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冯振董;李荣辉;陈锋江;熊德芳;黄成侃;吕彬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天禄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J3/02 | 分类号: | F25J3/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敦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96 | 代理人: | 姜术丹 |
地址: | 324022 浙江省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ng 液化 工艺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LNG的液化工艺,包括脱碳过程和液化过程,其中,所述脱碳过程包括LNG液化原料气进入吸收装置,脱碳后,在所述吸收装置的上部,经除沫器分离夹带的溶液后流出,进入冷却装置,冷却至0‑6℃左右,经气液分离装置分离出水份后得到原料气,送入液化过程;本发明的液化工艺,通过将低阶煤制备得到的富含甲烷的LNG液化原料气分离出水份后送入液化过程,一方面,得到低水含量的原料气,一方面设备间通过耦合,省去外部热源,从而降低能耗,其能耗降低近10%,又一方面,所制备的天然气质量高,从而充分有效地利用了低阶煤中的挥发分和煤质,符合国家煤炭综合利用方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物质清洁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LNG的液化工艺。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0%以上,这决定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从已探明的煤矿品质看,我国煤炭中低阶煤所占比重非常大,因而合理而高效的利用中低阶煤生产高品质化工产品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煤气化、煤热解、煤气净化及煤气分离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中低阶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甲烷是基本的有机化工原料和溶剂,采用优质的煤炭例如无烟煤来制备甲烷,甲烷的产率虽然较高,但是生产成本较高。而我国很多中低阶煤的品质差、灰分高、含水量高,利用低阶煤制备甲烷,可降低甲烷的生产成本。通常是将低阶煤热解后得到粗制煤气,一般热解是在有大量氧气(或空气)的条件下进行的,热解时一部分低阶煤将于氧气反应用于供热并且产生了大量的CO2。由于CO2不能燃烧,属于无效气体,并且因为有氧燃烧,粗制煤气中含氮量过高,降低了粗制煤气中H2和CO能量密度,使粗制煤气热值降低,除了回炉燃烧外,热解产出粗制煤气难有其它经济价值。而煤气化过程最大的问题在于未充分利用煤炭中所蕴含的化学组分,不能将其分子全部打断生产CO、H2,再进行化学合成甲烷。而低阶煤气化还原、重整技术和甲烷合成技术则可以最大限度的将煤炭中的化学组分以甲烷的形式保留下来。
煤基合成气、焦炉气以及焦炉气甲烷化后的LNG液化原料气除含有甲烷外,还含有氮气、氢气、一氧化碳和水分,为得到液化天然气,一方面需将其脱除到一定程度,才能作为液化天然气(LNG)产品产出,另一方面,尤其是LNG液化原料气中含有水分,如不能将其含量控制在低水平,一方面耗能大,另一方面,也更为容易堵塞设备,从而增加生产成本。
目前常用的气体分离方法一般有低温液化分离、变压吸附及膜分离等,低温液化分离技术正逐渐应用于天然气这一领域。采用低温液化精馏分离工艺生产LNG的流程,包括低温液化和精馏分离两部分;低温液化由混合冷剂提供冷量在冷箱中实现天然气的液化;精馏分离工序包括含氢气、氮气、一氧化碳的富含甲烷气体采用精馏流程脱除氢气、氮气、一氧化碳,得到合格的LNG。但这一工艺流程较为复杂,系统达到稳定所需时间较长。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1019087060.0公开了一种焦炉尾气制LNG工艺方法,该方法披露,粗产品气经冷却分离掉大部分冷凝液后,进入分子筛以脱除残余水份和CO2,经压缩机升至5.0MPa、冷却和预冷后,进入两级节流闪蒸系统,以分离出非产品气。该方法包括在加压条件下常温脱油脱硫、三级催化剂加氢转化、两级干法脱硫、三级甲烷化反应、分子筛吸附脱除残余水分和CO2、甲烷化气体深冷液化等多个步骤,没有具体公开节流闪蒸过程,其主要用于脱硫,所使用的原料气为焦化厂经过净化处理的焦炉气,含有微量焦油、苯、萘、氨、氰化氢、Cl-、H2S、不饱和烃、噻吩、硫醚、硫醇、COS和CS2等有机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天禄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天禄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132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