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07356.1 | 申请日: | 2019-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871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贺冬冬;查敏;陈启昌;杨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437 | 分类号: | H04L12/437;H04L12/709;H04L12/703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传输 方法 设备 系统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可应用于涉及车辆驾驶的系统,比如自动驾驶系统或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V2X)系统,具体的,可应用于以太环网中的第一通信设备。其中,该第一通信设备的第一以太网接口检测到故障,该方法包括:第一通信设备的第一以太网接口接收第一报文,并确定第一报文中的第一指示信息是否指示第一报文为多发报文,当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第一报文为多发报文时,该第一通信设备丢弃第一报文,第一以太网接口为该第一通信设备中用于与第二通信设备连接的以太网接口。基于该方案,可以简捷、高效地避免由于折叠倒换导致的,在同一环网传输方向上传输多份冗余报文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车载网络(In-vehicle Network)指承载汽车内部的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各类设备的数据传输的网络,为数据传输提供高可靠、低时延,以及短时间快速启动等特性。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传统的诸如控制区域网络(control area network,CAN)等已经无法满足车载传感器等设备的大带宽等需求,因此,使用具备大带宽、拥有庞大产业生态圈的以太网作为下一代车载网络已经成为业界的主流共识。
此外,环形网络拓扑具有简化骨干冗余拓扑、可使用多种故障恢复技术、以及简化控制协议等优点,是普遍采用的可靠性网络拓扑,从而可以将车载网络设计为环形以太网拓扑,即将以太环网作为车载网络,并在以太环网中使用双发选收机制或折叠倒换机制来满足传输可靠性要求。
但是,若在以太环网中同时采用双发选收机制和折叠倒换机制,源节点会通过环网的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环网传输方向发送两份相同的冗余报文,在链路或节点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在环网接口检测到故障的节点实施折叠倒换时会对双发的报文进行倒换,从而导致未发生故障的环网传输方向上先后传输两份相同的冗余报文,进而使得目的节点进行不必要的选收,同时造成未发生故障的环网传输方向上的带宽浪费。基于此,现有技术中提出,在作为车载网络的以太环网中的各个节点中人工配置基于流的访问控制列表(accesscontrol list,ACL),从而基于该ACL禁止转发折叠倒换后的双发的冗余报文。
然而,对于车载网络中较多的业务流量来说,人工配置非常复杂且会占用大量的ACL表项,还可能由于各个节点连接的各类传感器等的变化或环网中节点的变化,而更新所有节点的ACL表项,可扩展性较差。因此,在以太环网同时采用双发选收机制和折叠倒换机制的情况下,如何简捷、高效地避免在同一环网传输方向上传输两份冗余报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可以简捷、高效地避免由于折叠倒换导致的,在同一环网传输方向上传输多份冗余报文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应的装置,该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以太环网中的第一通信设备,该第一通信设备在第一以太网接口上检测到故障,该方案中,该第一通信设备的第一以太网接口接收第一报文,该第一以太网接口为第一通信设备中用于与第二通信设备连接的以太网接口,之后,第一通信设备确定第一报文中的第一指示信息是否指示第一报文为多发报文,当该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第一报文为多发报文时,第一通信设备丢弃第一报文。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第一通信设备在第一以太网接口上检测到故障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指示信息识别多发报文并将多发报文丢弃,避免了在折叠倒换过程中对多发报文的折叠倒换,从而使得数据传输系统中不存在折叠倒换后的多发报文,进而可以简捷、高效地避免由于折叠倒换导致的,在同一传输路径上传输多份冗余报文的问题。当传输多发报文的多条传输路径中包括同一个以太环网的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传输方向上的传输路径时,即可以避免由于折叠倒换导致的在该以太环网的同一环网方向上传输至少两份相同的冗余报文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073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终端
- 下一篇:一种图像色彩处理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