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用软触感聚丙烯复合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99022.4 | 申请日: | 2019-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642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翁永华;汪理文;陈胜;董超;姚延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润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83/04;C08L77/10;C08L51/06;C08L53/02;C08K5/1515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孙敏 |
地址: | 21513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触感 聚丙烯 复合材料 | ||
本发明公开了汽车用软触感聚丙烯复合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聚丙烯100‑120份、K树脂10‑15份、硅橡胶10‑15份、芳纶短切纤维分散液10‑15份、有机硅氧烷3‑8份和相容剂2‑4份。本发明的聚丙烯复合材料采用聚丙烯为主料,添加了K树脂和硅橡胶,改善了聚丙烯的硬度,同时,添加了芳纶短切纤维分散液保证了复合材料的强度,配合有机硅氧烷和相容剂共同赋予了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用软触感聚丙烯复合材料,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内外饰材料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车用内饰材料通常要求具有软触感,但常见的聚烯烃(聚丙烯和聚乙烯)材料的硬度较高,缺乏皮革般的软触感。目前主要通过在聚烯烃组分中加入大量的弹性体(橡胶)来降低硬度,获得软触感。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法公开在中国专利CN100537653、欧洲 专利 EP1279699、美国专利US0249080、US0132956、US0063207 以及 US0107328 中。然而,在这些体系中,弹性体的熔体粘度大,流动性较差。高含量的弹性体组分严重降低了聚烯烃组合物的流动性。此外,一些弹性体与聚丙烯等材料的相容性较差,在基体中分散困难。这些缺陷导致聚烯烃组合物在挤出、注塑、搪塑等成型时,产品容易出现如厚薄不均、流痕、表面麻点等问题,严重影响表观和性能。
因此,一种汽车用软触感聚丙烯复合材料是很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用软触感聚丙烯复合材料。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汽车用软触感聚丙烯复合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聚丙烯100-120份、K树脂10-15份、硅橡胶10-15份、芳纶短切纤维分散液10-15份、有机硅氧烷3-8份和相容剂2-4份。
所述的汽车用软触感聚丙烯复合材料,所述K树脂和硅橡胶的总和与芳纶短切纤维的重量比为2:1。
所述的汽车用软触感聚丙烯复合材料,所述相容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10-12份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2-4份。
所述的汽车用软触感聚丙烯复合材料,所述芳纶短切纤维分散液是通过以下步骤获得的:将芳纶短切纤维置于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在超声条件下加入硬脂酸镁和甲基纤维素,得到分散液,将分散液进行高压均质处理之后得到芳纶短切纤维分散液。
所述的汽车用软触感聚丙烯复合材料,以芳纶短切纤维为10份计,所述氢氧化钠水溶液、硬脂酸镁和甲基纤维素的重量份数分别为:50-60份、1-2份、0.2-0.5份。
所述的汽车用低翘曲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是通过以下步骤获得的:
(1)将聚丙烯和芳纶短切纤维分散液充分混合后得到混料A;
(2)将K树脂、硅橡胶、有机硅氧烷和相容剂充分混合后得到混料B;
(3)将混料A置于双螺旋挤出机中的主喂料仓中,混料B置于侧喂料仓中,所述双螺杆挤出机从进料到挤出料各温区的温度设置为:一区:150℃-170℃、二区:190℃-210℃、三区:190℃-210℃、四区:190℃-210℃、五区:190℃-210℃、六区:190℃-210℃、七区:210℃-230℃、九区:210℃-230℃、模头:210℃-250℃。
所述的汽车用软触感聚丙烯复合材料,所述双螺旋杆挤出机的主机转速为400转/min。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聚丙烯复合材料采用聚丙烯为主料,添加了K树脂和硅橡胶,改善了聚丙烯的硬度,同时,添加了芳纶短切纤维分散液保证了复合材料的强度,配合有机硅氧烷和相容剂共同赋予了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润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润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990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