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ACIR测试的多工位等线长接触模组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97276.2 | 申请日: | 2019-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503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8 |
发明(设计)人: | 曹骥;曹政;蔡清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杭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89 | 分类号: | G01R31/389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王兵 |
地址: | 311251 浙江省杭州市萧***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acir 测试 多工位 接触 模组 | ||
一种ACIR测试的多工位等线长接触模组,包括运动接触机构以及覆铜底板接触机构,每套接触探针组件对应一套覆铜底板接触机构,覆铜底板接触机构位于接触探针组件的正下方,位于基板的升降行程内;运动接触机构包括基板、至少一套接触探针组件、针板连接块、气缸、电流电压转接板及气缸连接块;覆铜底板接触机构包括铜条、座子和印制板,铜条覆盖在印制板上,铜条与接触探针组件中的探针一一对应;座子焊接在印制板上,并与铜条一一对应连接,座子与电池极耳夹具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减少铜导线之间缠绕与长短不一对电池ACIR测量精度的影响;将必须要活动部分的铜导线一分为二,进行分离式设计,分割成铜条与探针,尽量减少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ACIR测试的多工位等线长接触模组,,属于锂电池测试设备制作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锂电池的生产工艺中,锂电池在化成分容后,需要对其进行ACIR测试,以获得锂电池的交流内阻参数,并因此将交流内阻大的锂电池挑选出来,以保证锂电池内阻低的品质。在传统设备测试ACIR中,大多采用铜导线直接连接的方式,将测试设备的测试表与锂电池正负极连接。采用铜导线直接连接的方式,存在以下缺点:第一、铜导线过长导致铜导线电压与电阻消耗较多;第二,铜导线捆在一起,多通道之间互相干扰;第三,设备运行过程中,铜导线会随着设备移动,导致ACIR测试结果一致性差,进而不能准确得出电池的ACIR数据,而且测试出数据无法反映出电池本征数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在ACIR测试设备上使用的多工位等线长接触模组,保证ACIR测试设备的精度要求,从而保证了电池ACIR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ACIR测试的多工位等线长接触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与电池极耳接触连接的运动接触机构以及用于与运动接触机构对接的覆铜底板接触机构,每套接触探针组件对应一套覆铜底板接触机构,所述覆铜底板接触机构位于接触探针组件的正下方,并位于基板的升降行程内;
所述运动接触机构包括基板、至少一套接触探针组件、针板连接块、气缸、电流电压转接板及气缸连接块,基板上安装气缸连接块和针板连接块,所述气缸的伸缩端与基板上的气缸连接块相连,使得基板在气缸的带动下升降;所述接触探针组件通过针板连接块悬装于基板下方,并保持接触探针组件的探针均面向覆铜底板接触机构;所述电流电压转接板铺装在基板上,并且电流电压转接板的信号连接端口与接触探针组件的信号传输端口电连接;
所述覆铜底板接触机构包括铜条、座子和印制板,所述铜条覆盖在印制板上,铜条与接触探针组件中的探针一一对应,用于与接触探针组件中的探针接触连接;座子焊接在印制板上,并与铜条一一对应连接,座子与电池极耳夹具连接。
所述接触探针组件包括探针安装板和探针,探针安装板通过针板连接块悬装在基板的下方,并且探针安装板内布设导线,导线一端与探针电连接,导线另一端与基板上相应的电流电压转接板电连接,实现探针与电流电压转接板之间电路的导通;探针镶嵌在探针安装板上,并保持探针的接触连接端朝向一致,均位于覆铜底板接触机构的铜条正上方,使得探针安装板随基板同步升降运动时可与覆铜底板接触机构的铜条接触连接。
所述探针安装板沿轴向镶嵌一列探针。
所述基板为矩形板,并且基板的长边下方通过针板连接块并列安装两套接触探针组件,并保持接触探针组件的探针安装板与基板平行;基板的短边处各设有一块气缸连接块,每块气缸连接块对应一套垂直安装的气缸,即气缸的伸缩端的伸缩方向垂直于基板所在平面。
所述覆铜底板接触机构的表面并列排布铜条,其中铜条与位于正上方的探针安装板上的探针一一对应。
所述印制板为矩形,印制板并列排布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印制板组,印制板的表面覆盖铜条;座子焊接在印制板的边沿,座子沿印制板组的长度方向排布,铜条沿印制板组的宽度方向排布,定义印制板的排布方向为印制板组的长度方向,印制板的宽度方向为印制板组的宽度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杭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杭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972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