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恢复高炉炉况的焖炉料装料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93464.8 | 申请日: | 2019-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356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罗果萍;高东辉;贾西明;柴轶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B5/00 | 分类号: | C21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14 | 代理人: | 魏星 |
地址: | 014010 内蒙古***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恢复 高炉 炉料 装料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恢复高炉炉况的焖炉料装料方法,炉腹装入物料为净焦,炉腰装入空焦和造渣剂,炉身和炉喉整体分为三段,炉身下部装入轻负荷料,炉身中部装入过渡料,炉身上部至炉喉装入喷煤料。炉腹装入净焦以快速加热炉缸和渣铁,炉腰装入空焦和造渣剂,空焦能够继续加热炉缸,造渣剂的装入能够保证反应生成的渣中Al2O3含量低于18%;过渡料的装入实现了从轻负荷料到重负荷料的过渡,通过调整过渡料的装入量,可以调节轻负荷料和喷煤料分配;通过调整喷煤料中的煤量可以有效的调整高炉热量,降低铁水中的硅含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钢铁冶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恢复高炉炉况的焖炉料装料方法。
背景技术
高炉休风是高炉生产中的常见事情,高炉休风主要包括制定减矿计划和计算焖炉料装料方案,其中的重点是制定合理的闷炉料装料方案。焖炉料装料方案是否合适,对高炉长期休风的过程是否顺利、送风后炉况恢复容易与否有重要影响。此外,送风后出铁时机的把握也非常重要,能否一次通过撇渣器顺利出铁对恢复炉况以及降低炉前工作强度的意义重大。
装闷炉料方案计算的目标是:在长时间停炉休风后,复风时炉况顺行状态良好,炉料反应产生的热量能够快速加热炉缸,并在炉缸中形成流动性良好的渣铁,打开铁口后,铁水能够一次性通过撇渣器,顺利出铁。
目前的焖炉料装料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常规的装料方法(周传典等,高炉炼铁生产技术手册[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429-459),如附图1所示,采用“正常料+净焦+正常料”的装料模式,在正常料中分段插入净焦,这种装料模式是脉冲式补热,这种补热方式缺点在于:①前期需要大量热量加热炉缸和渣铁时,无法提供足够的热量,降低了渣铁的流动性;②后期需要降低铁水硅含量的阶段不断补热,使铁水硅含量迟迟将不下来,铁黏度升高,流动性不好;③造成热压间歇性升高,易引起炉况波动。另一种是宝钢的装料方法(朱仁良等,宝钢大型高炉操作与管理,冶金工业出版社,2015,325-338),如附图2所示,从炉腹到炉身逐步减轻焦炭负荷,采取分段减轻负荷的方式平滑过渡炉料,其中:炉腰负荷最轻,炉腹次之。这种装料方式与常规方法相比,加热过程过渡的更均匀,但仍存在前期炉缸补充热量不足的缺点。短期休风使用这种方法效果较好,一旦遇到长期休风,这种装料模式根本无法满足全炉总焦比的要求。
高炉休风恢复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需求:①第一阶段:首次出铁前,已经反应得炉料生成的渣铁成分合格,热量能够保证渣铁完全熔化,熔化后的渣铁能够在炉缸中自由流动,可以从铁口顺利流出;②第二阶段:减少铁水高硅时间,在保证热量充足的前提下,逐步加重负荷,逐步降低铁水[Si]含量;③第三阶段,炉料负荷加重到可以喷煤的程度,增加炉温的可操控性。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完全满足高炉休风恢复过程中三个阶段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能够高炉休风恢复过程中的焖炉料装料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恢复高炉炉况的焖炉料装料方法,通过在炉腹集中装入净焦炭,在炉腰装入空焦、熔剂和硅石造渣,并控制炉身上部炉料负荷,在高炉焖炉结束后快速恢复炉况至正常水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快速恢复高炉炉况的焖炉料装料方法,炉腹装入物料为净焦,炉腰装入空焦和造渣剂。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造渣剂包括熔剂和硅石。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炉腰物料各组分重量百分比为:焦炭50-55%,硅石9-12%,灰石18-22%,白云石13-16%。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炉身和炉喉整体分为三段,自下而上各段装料如下:
第一段为炉身下部,装入轻负荷料,控制负荷小于1.5,其中,矿石的组成及重量百分比为:烧结矿为71-74%,球团矿为23-26%,硅石为2-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科技大学,未经内蒙古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934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