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内凹槽微丝的可控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189609.7 | 申请日: | 2019-1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35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 发明(设计)人: | 秦建华;赵孟乾;刘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D01D5/00 | 分类号: | D01D5/00;D01D5/28;D01D5/24;D01F8/02;D01F8/18;D01F1/10;C12N5/077;A61L27/52;A61L27/38;A61L27/20;A61L27/02 |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张晨 |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微流控 技术 凹槽 可控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内凹槽微丝的可控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利用多层微流控芯片,共轴流出的方式,通过控制中心占位通道出口的形貌从而形成不同形貌的空腔微纤维,制备出形貌特殊的水凝胶内凹槽微丝;通过改变不同入口水凝胶预聚体的浓度和流速,可以调节凹槽的深度和宽度;
多层微流控芯片具体如下:
利用常规软光刻的方法,制得多个出口形成同轴共流的多层PDMS芯片,该芯片主要由三层芯片构成;第一层芯片包括鞘流入口(1)、鞘流通道(2)和鞘流出口(3);第二层芯片包括水凝胶预聚体入口(4)、水凝胶预聚体通道(5)和水凝胶预聚体出口(6);第三层芯片包括空心占位液体入口(7)、空心占位液体通道(8)和空心占位液体出口(9);
其中空心占位液体出口(9)、水凝胶预聚体出口(6)和鞘流出口(3)截面为圆形或不规则圆形,且三个通道处于共轴,由内而外依次增大;空心占位液体出口(9)形状为锯齿形的圆形通道;
水凝胶为粘度55-1000cps、浓度0.5-6%的海藻酸钠、浓度0.5-4%的甲基纤维素、浓度2%的氯化钙溶液;
水凝胶内凹槽微丝的可控制备具体如下:
将配制好的海藻酸钠经过0.45μm滤膜过滤后,用注射泵通过水凝胶预聚体入口(4)注入水凝胶预聚体通道(5)中,将配制好的甲基纤维素经过0.45μm滤膜过滤后,用注射泵通过空心占位液体入口(7)注入空心占位液体通道(8)中;将氯化钙溶液通过鞘流入口(1)注入鞘流通道(2);三个液体分别在空心占位液体出口(9),水凝胶预聚体出口(6),鞘流出口(3)流出,同时进行交联固化,用以制备空心微丝;空心占位液体通道(8)中的甲基纤维素流速范围30μl/min;水凝胶预聚体通道(5)中的海藻酸钠流速为100μl/min,鞘流通道(2)中鞘流流速为1000μl/min;在形成液体稳定层鞘流后,快速将流体脱水固化得到水凝胶微丝;通过调节所用水凝胶预聚体的浓度及其流速,控制凹槽丝的形貌参数,得到水凝胶内凹槽微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内凹槽微丝的可控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芯片空心占位液体出口(9)的圆形出口半径为 0.5 mm,通道高100 μm;水凝胶预聚体出口(6)圆形出口半径为 0.7 mm,通道高 100 μm;鞘流出口(3)圆形出口半径为 0.9 mm,高度100μm;三层芯片出口共轴堆叠使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内凹槽微丝的可控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PDMS芯片需要预先经过疏水硅烷化试剂的修饰。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方法得到的内凹槽微丝,其特征在于:内凹槽微丝其表面形貌和机械性能都将具有局部的差异,无需外界刺激可全方位包裹细胞。
5.一种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凹槽微丝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体外肌肉细胞的定向诱导培养或者体内移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8960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波烹饪设备的风道组件
- 下一篇:一种胶囊类保健品生产用压制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