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比色和定量输液功能为一体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59006.2 | 申请日: | 2019-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798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1 |
发明(设计)人: | 洪樱伦;苏益华;朱志芳;黄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纳摩尔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G01N21/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程 比色池 水样 活塞杆 活塞套 通光孔 吸光度 光电接收器 移动活塞杆 比色检测 连续移动 输液功能 输液装置 选择标准 测试样 出液孔 进液孔 可变的 注射泵 比色 排液 光源 精密 测量 记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比色和定量输液功能为一体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比色检测和定量输液装置的主体为精密注射泵,泵的活塞杆与活塞套构成光程可变的比色池;活塞杆靠近比色池的一端设有光源;活塞套的端部设有通光孔,通光孔上设有光电接收器;活塞套端部设有进液孔和出液孔。本发明通过移动活塞杆改变比色池的光程以及取液、排液,当所测试样浓度适中时,则在固定光程下测定水样的浓度;当所测水样吸光度不在最佳范围时,则通过连续移动活塞杆改变比色池的光程,记录不同光程下标样和水样的吸光度,选择标准曲线最优的光程计算水样的浓度。本发明可有效扩大测定方法的测量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比色分析法分析仪器的比色检测和定量输液装置及其使用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集比色和定量输液功能为一体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一定波长范围内或特定波长处对光的吸收度,从而对被测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由于其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被广泛的作为分析仪的检测手段。
按照光度误差的要求,吸光度值的最佳范围为0.2~0.8,吸光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测定数据的可靠性,所以在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时,通常会利用稀释样品或者更换比色池尺寸的方法将待测试样的吸光度调整为一个合适的值。一般的分析仪使用的都是固定光程的比色池,无法根据试样的吸光度对比色池的光程进行连续调整,影响了分析仪的灵敏度和适用性。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方便、实用的比色检测和定量输液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集比色和定量输液功能为一体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的主体为精密注射泵,泵的活塞杆与活塞套构成光程可变的比色池;活塞杆呈中空,靠近比色池的一端设有光源,并用透光材料密封;活塞套的端部设有通光孔,通光孔上设有光电接收器;活塞套端部两侧分别设有进液孔和出液孔,其孔位下缘位置应不低于光电接收器的最低面。
优选地,所述的精密注射泵还包括丝杆电机,电机的丝杆与活塞杆不设光源的一端通过丝杆螺母相连。
优选地,所述的丝杆螺母与活塞杆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精密注射泵还包括复位光耦,用于活塞杆的复位,使比色池的光程复位至零。
优选地,所述的进液孔和出液孔应配合阀门使用。
优选地,所述的装置还包括自动控制系统,以控制电机按相应指令带动活塞杆移动,并实时读取装置的光程、光电压,最终根据吸光度和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水样的浓度值。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光程连续可变的比色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两种情况:
S1:当待测水样浓度适中时,则固定比色装置的光程,测定在固定光程下标样和水样的吸光度,通过吸光度计算水样中待测物质的浓度;
S2:当待测水样的吸光度不在最佳范围时,则移动活塞杆,分档或者连续记录不同光程下标样和水样的吸光度,选择标准曲线最优的光程下的标准曲线和吸光度计算所测水样的浓度。
优选地,所述的吸光度计算时用到的参比液可以是蒸馏水或者是单一含低浓度反应生成物的溶液。
优选地,所述的参比液还可以是低浓度标样反应后的溶液或加完试剂未反应的溶液。
优选地,所述的装置集光度检测和定量输液功能一体。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适用于测定不同浓度范围的水样,特别适用于浓度范围变化大的水样,可有效提高仪器的灵敏度、降低分析方法的测定下限、扩大仪器的测量范围。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纳摩尔仪器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纳摩尔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590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