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河道治理的截污集中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56054.6 | 申请日: | 2019-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621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06 |
发明(设计)人: | 祝栋林;刘文杰;胥瑞晨;陈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易域经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苏州周智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12 | 代理人: | 陈宁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河道 治理 集中 处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截污集中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处理系统包括截污管网、一体式强化处理组件和生态修复组件,其通过截污管网将面源污染转为可控点源污染后,再经一体式强化处理组件集中高效强化处理从而去除污水中大量污泥沉淀、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和生化需氧量等,再经生态修复组件中的导流堰初步沉降过滤,流经人工生态浮岛和人工水草,利用水生植物发达根系及生物膜载体对污水进行二次生物降解,实现污水净化,该处理系统和处理方法采用截污集中处理,污水直排控制较彻底且规模化效果好,结合了生物滤池工艺及生态修复技术,在保证高效强化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生态效应有效控制排口污染物扩散,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良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 截污集中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属于河道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河道疏浚、生态护岸虽然能短时间内解决河道黑臭、淤塞问题,但时间一 长,河道返黑返臭现象仍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是因为河道黑臭治理过程中只 注重对护岸、淤泥“硬件设施”改造,而忽视了河道水体整体生态功能这一“软 件设施”的恢复。通过水体生态修复工程能大幅提高河道自身复氧能力和自净 能力,解决河道黑臭。众多河道项目的治理经验已经告诉我们截污是河道治理 的第一步,但是截污难度也是河道治理过程中难度最大的。如何针对目前现有 技术中出现的岸上截污较困难的工程情况,从而实现在河道内的截污与治理成 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本申请项目研究团队对河道黑臭成因和污染源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发现河道两岸的排水口是主要的点源污染,由于黑臭河道的形成往往是在城区, 城区截污纳管工程往往难以实现,或者不能够完全完成,排水口中常有灰黑色 生活污水流出,这也是水质变差的主要原因。污染来自于排口污染源累积、降 雨沉降和鱼类养殖沉积,底泥中内污染物向水体释放等众多问题,但大多数污 染都是来自于排水口,因此针对上述出现的排污口污染河道的问题与上述岸上 截污困难同样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截污集中处理系 统及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截污集中处理系统,该处理系统包括
截污管网,该截污管网布设于河道现状河口线朝向陆域方向侧,且截污管 网的入水口与沿河各排污口连通并能够将沿河各排污口排出的污水纳入该截污 管网内;
一体式强化处理组件,该一体式强化处理组件定位埋设于污水集中处理区 的一级驳岸前沿线位于陆地方向一侧的地面下,该一体式强化处理组件的污水 入水口与所述截污管网的出水口连通,且该一体式强化处理组件的排水口通入 河道;该一体式强化处理组件包括沿污水进水方向依次设置并连通的水解酸化 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和消毒池;和
生态修复组件,该生态修复组件包括河道内位于一体式强化处理组件排水 口附近的若干导流堰,以排污水体流动方向为基准,所述导流堰的前方水体表 面上浮设有若干人工生态浮岛,且导流堰前方河道的河床上定位铺设有人工水 草。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截污管网由互相连通的截污管组成,且该截污管的直径不大于800mm; 每根所述截污管均包括一用于汇集输送污水的内管和一同轴定位套设于内管上 的套管,以使用状态为基准,该套管的外壁上表面上沿轴向间隔固设有若干个 用于吊装的吊装钩,且该套管的外壁下表面上沿轴向间隔固设有若干个用于将 套管固定在安装基质上的定位支架。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易域经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易域经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560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茶籽油加温器
- 下一篇:一种掺锶制备镍钴锰酸锂单晶正极材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