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摆锤式冲击试验机使用的试样支座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54413.4 | 申请日: | 2019-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672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华隽;王雍;薄林;侯慧娟;邵淮岭;卢冬冬;赵云超;姚艳霞;袁翔宇;许国中;孙洪涛;刘爽;李会君;涂志威;姚琼琼;张世林;吴延涛;朱惠娣;夏蕾;李华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4 | 分类号: | G01N3/34;G01N3/02;G01M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绘未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89 | 代理人: | 肖继军 |
地址: | 4500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摆锤式 冲击 试验 使用 试样 支座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摆锤式冲击试验机使用的试样支座,包括滑座、滑板、前支撑板、后支撑板、支撑座、试样垂直支承块、试样水平垫片、压块、螺杆母、螺杆座、螺杆、手轮和内六角螺钉;滑座上设有滑板,滑座与滑板滑动配合;滑板的一端连接螺杆母,螺杆母的螺纹孔内旋合螺杆,螺杆与螺杆座孔的轴线同轴,做定轴转动;滑板前、后分别设有前支撑板、后支撑板,其上均设有支撑座、试样垂直支承块、试样水平垫片和压块;试样搁置在前、后试样水平垫片上。本申请通过增添试样水平垫片来实现不同宽度的试样,摆锤打击中心都在试样宽度中心的标准要求,本申请符合新的国家标准要求,且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解决了老式试样支座只能支承四种厚度试样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摆锤式冲击试验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摆锤式冲击试验机使用的试样支座。
背景技术
在做塑料简支梁冲击性能的测定时,国家标准要求是:(1)冲击摆锤自由悬挂时,冲击刀刃至试样支座垂直支承面的距离应等于试样的厚度,最大允许偏差为±0.5mm;(2)冲击摆锤的摆轴轴线至摆锤打击中心的距离l与摆轴轴线至试样中心的距离L应一致,两者之差相对于L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详见国家标准JB/T 8762-1998中4.4.4和4.5.2)。
在2009年4月前,针对塑料简支梁冲击性能的测定,国家标准规定了四种类型的试样,每种试样都规定了具体的尺寸(详见国家标准GB/T 1043-1993中6.2试样类型)。
因此,在2009年4月前的摆锤式冲击试验机,每台配备四套试样支座,每套试样支座对应一种尺寸的试样,用户在使用冲击试验机做冲击性能的测定时,按照试样的尺寸,选择对应的试样支座,即可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完成对试样冲击性能的测定。冲击试验机试样、试样支座、冲击摆锤和冲击锤刃(冲击刀刃)的位置轴侧简图和局部放大正视图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2009年4月以后,国家标准GB/T 1043-1993更新为GB/T 1043.1和GB/T 1043.2两部分,其中对试样的尺寸要求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只有以前的四种类型的尺寸,而是:试样长度为25h(h为试样的厚度),试样宽度为10或15,试样的厚度由片材或板材切出时,h应等于片材或板材的厚度(单位为mm)。按照新的国家标准要求,以前的试样支座就不符合测定要求了。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一种摆锤式冲击试验机使用的试样支座,本申请试样支座可以支承试样的厚度范围为0-25mm,在此范围内,支承试样的厚度可根据需要随意调节,解决了老式试样支座只能支承四种厚度试样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摆锤式冲击试验机使用的试样支座,所述试样支座包括滑座、滑板、前支撑板、后支撑板、支撑座、试样垂直支承块、试样水平垫片、压块、螺杆母、螺杆座、螺杆、手轮、第一内六角螺钉、第二内六角螺钉和第三内六角螺钉;
所述滑座上设有滑板,滑板下表面设有下凹槽,滑座嵌入滑板的下凹槽内,滑座与滑板滑动配合,滑板在滑座上左右移动;
所述滑板的上表面的左右两边各设有一个长条孔,长条孔内均设有第二内六角螺钉,第二内六角螺钉旋入滑座中,用于限制滑板的左右移动量;
在滑板的一端通过螺钉连接螺杆母,在螺杆母的螺纹孔内旋合螺杆,螺杆插在螺杆座的孔内,并与螺杆座孔的轴线同轴,做定轴转动;
所述滑板前、后分别设有前支撑板、后支撑板;
所述前支撑板和后支撑板上均设有支撑座、试样垂直支承块和试样水平垫片;
所述支撑座的上表面连接试样垂直支承块和试样水平垫片;
所述压块设于支撑座和支撑板之间,压块下移,压块挤压支撑座及其对应的支撑板,将支撑座紧固在对应支撑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5441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