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导直流输电/液化天然气一体化能源管道终端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31459.4 | 申请日: | 2019-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120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发明(设计)人: | 桑文举;于国鹏;毛杭银;徐晨博;夏红鑫;罗朝志;邱清泉;陈建辉;李振明;陈盼盼;靖立伟;宋乃浩;滕玉平;张国民;肖立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5/06 | 分类号: | H02G15/06;F17D1/00;F17D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关玲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导 直流 输电 液化 天然气 一体化 能源 管道 终端 | ||
1.一种超导直流输电/液化天然气一体化能源管道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导直流输电/液化天然气一体化能源管道终端包括低温高压套管(2)、绝热支撑(7)、低温杜瓦(16)、燃料输入口(12)、保护泄压系统(11)、测量引线出口(6)、人行孔(14)、屏蔽层电流引线出口(8),以及真空插接口(17);
超导直流输电/液化天然气一体化能源管道终端为卧式结构,低温杜瓦(16)为圆柱形,水平放置,绝热支撑(7)垂直焊接在低温杜瓦(16)上,人行孔(14)安装于低温杜瓦的左侧,屏蔽层电流引线出口(8)垂直焊接在低温杜瓦(16)上,真空插接口(17)焊接于低温杜瓦(16)的右端,水平布置;低温高压套管(2)竖直安装在绝热支撑(7)上;真空抽嘴(10)垂直焊接于低温杜瓦(16)右侧上壁;燃料输入口(12)焊接于低温杜瓦(16)的左端。保护泄压系统(11)和测量引线出口(6)焊接在绝热支撑(7)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导直流输电/液化天然气一体化能源管道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高压套管(2)的下端套装在绝热支撑(7)内部;低温高压套管(2)的外形为翅状长管,由电流引线(1)、主绝缘(3)、法兰及其配套金属均压环(4)、非金属绝热层(5)组成;电流引线(1)为金属圆柱或圆管型导体,主绝缘紧密包覆在电流引线(1)上,法兰及其配套金属均压环(4)套装在主绝缘的外表面,并与主绝缘粘结固定为一体;法兰及其配套金属均压环(4)的制作材料为无磁不锈钢,非金属绝热层(5)位于法兰及其配套金属均压环(4)的下表面,非金属绝热层(5)的上表面与法兰及其配套金属均压环(4)的下表面粘合为整体;所述的低温高压套管(2)的下端工作在低温环境中,上端工作在室温空气环境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导直流输电/液化天然气一体化能源管道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温杜瓦(16)为双层结构,其内壁与外壁均为无磁不锈钢材料制作,内壁与外壁之间为真空层,内壁外表面绕包有多层绝热材料,左侧外壁上套有波纹型伸缩节(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绝缘高温超导电缆高压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行孔(14)通过人行孔内壁和人行孔外壁与低温杜瓦(16)的内壁及外壁对应焊接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导直流输电/液化天然气一体化能源管道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热支撑(7)为双层结构。绝热支撑(7)的内壁与外壁均为无磁不锈钢材料制作,内壁与外壁之间为真空层;绝热支撑的内壁外表面绕包有多层绝热材料;绝热支撑(7)的内壁和外壁分别与低温杜瓦(16)的内壁和外壁对应焊接连接为整体,低温杜瓦(16)的真空层与绝热支撑(7)的真空层为整体互通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导直流输电/液化天然气一体化能源管道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燃料输入口(12)为双层结构,其内壁与外壁均为无磁不锈钢材料制作,内壁与外壁之间为真空层;燃料输入口(12)的内壁外表面绕包有多层绝热材料;燃料输入口(12)一端的内壁、外壁分别与低温杜瓦(16)的内壁和外壁对应焊接连接为整体,燃料输入口(12)的真空层与低温杜瓦(16)的真空层为整体互通结构,燃料输入口(12)的外壁焊接有不锈钢波纹管(1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导直流输电/液化天然气一体化能源管道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屏蔽层电流引线出口(8)为双层结构,超导电缆金属屏蔽层感应电流引线通过其内腔引出;屏蔽层电流引线出口(8)的内壁与外壁均为无磁不锈钢材料制作,内壁与外壁之间为真空层,内壁外表面绕包有多层绝热材料;屏蔽层电流引线出口(8)一端的内壁和外壁分别与低温杜瓦(16)的内壁和外壁对应焊接连接为整体,屏蔽层电流引线出口(8)的真空层与低温杜瓦(16)的真空层为整体互通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31459.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船舶大型设备舷侧安装装置
- 下一篇:皮肤屏障修复组合物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