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力可调的胃肠减压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21054.2 | 申请日: | 2019-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25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张敏;李尧;戴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汇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94 | 代理人: | 杨华 |
地址: | 250012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力 可调 胃肠 减压器 | ||
本发明的压力可调的胃肠减压器,包括上盖、下盖、柱形筒和吸负压弹簧,上盖、下盖和柱形筒之间形成密封的吸负压腔,特征在于:上盖上设置有第一、第二通气座,第一、第二通气座上均开设有通气孔,第一通气座上的通气孔与肠胃管相通,第二通气座的通气孔连接有用于对吸负压腔中的最大压力进行调节的压力调节器。本发明的胃肠减压器,可将吸负压腔中的压力限制在设定的范围内,可调节至较大的负压对患者胃内容物引流,而采用较小的负压对患者肠内容物进行引流,解决了现有胃肠引流采用相同负压易导致肠粘膜损伤、肠壁穿孔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力可调的胃肠减压器,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可对胃部引流和肠部引流选择不同负压引力的压力可调的胃肠减压器。
背景技术
一.胃肠减压的应用广泛
近年关于胃管的改进非常多,如:1、多功能三通胃管及其使用方法(申请号201510981006.6);2、一种胃管(申请号201510112560.0);3、兼具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的多功能胃管(申请号201610134716.X)等。均是胃管功能的不同改进,未查及相关胃肠减压器的发明。
胃肠减压是将胃管或胃肠管经鼻腔置入胃内或十二指肠内。胃肠减压术是根据负压吸引及虹吸作用的原理,通过胃管或胃肠管将积聚于胃及肠道中的气体及液体吸出。有效的胃肠减压可以减少肠腔的细菌毒素、降低胃肠道压力、减轻腹胀、减少缝线张力和切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通过对胃肠减压吸出物的判断,可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协助疾病诊疗。是临床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胃肠道梗阻、潴留、麻痹、穿孔、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手段,也是各种胃肠道等腹部手术前后的重要治疗和护理措施。所以胃肠减压的应用广泛。
二.不同疾病,不同减压方式的对胃肠道的影响
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推广,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胃癌术后常规留置胃肠减压不但不利于患者康复,反而会增加患者的不舒适感。观点提倡术后早期拔除胃管、引流管等,早期下床活动,早期经口进食,限制液体,有效术后镇痛。荟萃分析目前大部分学者更倾向于要根据患者个体化原则留置胃管。偏大的持续负压吸引力会引起胃黏膜出血,甚至出现坏死,同时将大量液体吸出,易导致患者体内水、酸碱及电解质失衡。急性胰腺炎等疾病留置胃空肠管时因空肠具有较强的吸收功能,不易发生动力障碍,经空肠营养可降低胃潴留的发生,且鼻肠管远端位于十二指肠或空肠,可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胃肠减压可及时引流出患者胃内潴留的胃液、胆汁、食物及陈旧血液,从而防止患者出现反流、误吸等并发症。对老年人、新生儿来说,由于其容量大,负压不宜掌握,过高的负压易伤及新生儿胃黏膜甚至形成胃穿孔。
三.现设计的不足、临床价值及设计的必要性
现在通用的胃肠负压引流方法是:将引流管从患者口腔或鼻腔中插入到胃部或肠道内,然后将引流管的外端与负压引流器连接,在负压引流器的吸力作用下,将胃内或肠道内的容物吸出。现有的一次性负压引流器均采用被压缩弹簧的自动伸长来产生压力,负压吸引器压力值一般为-7kPa~-5kPa.一次性胃肠减压器外接患者的胃管,压缩减压器内的空气后即可达到减压的目。现有的负压引流器存在一些缺点:一、无法计量或控制的胃肠减压方式,无法精确判断病人所处的情况;二、不能手动调节压力,引流速度慢,吸力小。不方便用于临床。因此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吻合口的愈合,也会引起患者局部不舒适感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因为持续的负压引流容易导致负压过大引起胃粘膜吸附于胃管头端的侧孔内,引起胃粘膜的出血,需要进行改进,可显著改善胃肠减压效果,促进胃肠道功能的尽早恢复,缩短胃肠减压的时间,减轻患者痛苦,促使其尽早康复。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压力可调的胃肠减压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未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210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