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制混凝土柱及预制混凝土柱与预埋锚板连接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19340.5 | 申请日: | 2019-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424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肖志斌;干钢;金振奋;曾凯;俞晓东;谢凌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宁波一中管桩有限公司;俞晓东;谢凌峰 |
主分类号: | E04C3/34 | 分类号: | E04C3/34;E04B1/41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张一平;方闻俊 |
地址: | 310028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制 混凝土 预埋锚板 连接 结构 | ||
一种利于连接的预制混凝土柱,包括内部设有主筋的混凝土柱体,混凝土柱体的一端设有第一端板,另一端设有第二端板;其特征在于:混凝土柱体上包覆有套箍,套箍中的至少一个面上焊接有用以与梁连接的连接板;第一端板包括第一端板本体,第一端板本体上开有多个第一锁筋孔及位于中部的多边形穿孔,在多边形穿孔的各边内孔壁上分别成型有横向延伸的第一工件插槽,每条第一工件插槽与工件插孔直线贯通;第二端板包括第二端板本体,第二端板本体上开有多个第二锁筋孔,第二端板本体的端面上固定有多边形连接板从而形成凸台,多边形连接板的各边外周壁上成型有横向延伸的第二工件插槽;该预制混凝土柱能快捷牢靠柱与梁之间、柱与柱之间的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各类建筑结构体系中的装配式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于连接的预制混凝土柱,本发明还涉及混凝土柱与预埋锚板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混凝土柱一般采用现浇结构,即先绑扎、焊接钢筋,然后支模浇筑混凝土的方案。采用该方案需耗费大量人工,工作效率低下,高空作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另,目前预制柱竖向连接存在安全隐患、无法检测等各种问题。目前市场上的预制混凝土柱截面大,重量重,运输、施工都不方便。如何高效快速实现混凝土柱的工厂化生产,提高柱的性能,减轻重量,实现柱与柱、柱与梁,高效、快捷、安全的机械连接已经成为装配式住宅行业提高装配效率的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利于连接的预制混凝土柱,该预制混凝土柱能快捷牢靠柱与梁之间、柱与柱之间的连接,同时该混凝土柱所采用的端板具有加工方便效率高、成本低、大大节省材料的优点,使端板的工业化量产成为可能。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利于连接的预制混凝土柱,包括内部设有主筋的混凝土柱体,混凝土柱体的一端设有第一端板,混凝土柱体的另一端设有第二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柱体上包覆有套箍,套箍呈环状,套箍中的至少一个面上焊接有用以与梁连接的连接板;所述第一端板包括第一端板本体,第一端板本体的端面上开有多个用以与主筋连接的第一锁筋孔;第一端板本体的中部具有纵向贯穿的多边形穿孔,在多边形穿孔的各边内孔壁上分别成型有横向延伸的第一工件插槽,每条第一工件插槽与一横向布置于端板本体内并与穿出第一端板本体外侧壁的工件插孔直线贯通;所述第二端板包括第二端板本体,第二端板本体上开有多个用以连接主筋的第二锁筋孔,第二端板本体的端面上固定有多边形连接板从而形成凸台,多边形连接板的各边外周壁上成型有横向延伸的第二工件插槽;通过纵向切割位于第一端板本体中部的各工件插孔的延伸段而成型出所述第一工件插槽、第二工件插槽及所述多边形穿孔,并将切割下来的完整块件作为所述多边形连接板;在所述第一端板与第二端板拼接、且所述多边形连接板插入所述多边形穿孔内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工件插槽和第二工件插槽对接形成完整的所述工件插孔的延伸段。
进一步改进,上述套箍中与梁连接的面上还焊接有上下间隔设置的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上限位板用以与梁的上顶面的下表面面接触,下限位板用以与梁的下底面的下表面接触。上、下限位板的设置起到对梁安装位置的约束作用,利于与梁的连接。上、下限位板还起到阻挡焊渣的作用。
作为选择,上述主筋全部为非预应力钢筋,或者所述主筋全部为预应力筋,优选所述主筋既有非预应力钢筋又有预应力筋,这样可以提升柱的性能,减轻重量,简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可以按设计要求选择。预应力筋可以是预应力钢棒、预应力钢绞线、预应力螺纹钢等。
进一步改进,上述套箍内设有多块钢隔板或多根加强筋进行加强,所述钢隔板或加强筋与套箍内壁连接。套箍可以与混凝土柱体浇筑在一起,且与混凝土柱体牢靠结合。
为方便两个端板本体与张拉板或锚固板连接,上述第一端板本体上开有多个纵向贯穿的用以与张拉板连接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端板本体上开有多个纵向贯穿的用以与锚固板连接的第二螺纹孔。当然还可以采用现有其它方式连接,如采用卡箍的方式进行卡扣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宁波一中管桩有限公司;俞晓东;谢凌峰,未经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宁波一中管桩有限公司;俞晓东;谢凌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193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