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虾共作的改土丰产增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07489.1 | 申请日: | 2019-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924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汪金平;曹凑贵;郭子元;叶鑫;袁鹏丽;刘卿君;闫淋淋;贾平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双水双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59 | 分类号: | A01K61/59;A01G22/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胡建文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稻 虾共作 改土 丰产 增效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虾共作的改土丰产增效方法,包括:在水稻种植时采用厢沟式水分管理;水稻种植采用肥料减施措施,N施用量为4~8kg/亩,氮肥分基肥、蘖肥、穗肥3次施用,基蘖肥占总施氮的75%~85%,磷肥和钾肥只在基肥时施用,P2O5施用量为3~5kg/亩,K2O施用量为5~8kg/亩;调控养殖沟水位以促使小龙虾分时分层打洞,养殖沟水体可作为水稻种植的补偿肥料。本发明施行厢沟式田间结构和稻虾共作水稻肥料减施技术,配合养殖沟肥水补偿肥量,可增加稻田土壤通气性,减少肥料的投入成本并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稻田面源污染,稻田土壤环境得以改善。通过对养殖沟的水位调控以促使小龙虾分时分层打洞繁殖,可避免次年小龙虾集中出苗的问题,有效提高小龙虾产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稻虾共作的改土丰产增效方法。
背景技术
稻虾共作模式作为稻田种养系统众多模式中的一种,以水稻种植为基础,结合了淡水经济养殖的稻田生态系统,利用稻田生产技术,实现了充分高效利用稻田中的光、温、水、土等资源的目标这种模式将养殖业和种植业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既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又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同时也为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经验。
稻虾共作系统因长期处在淹水状态,稻田土壤处在还原条件下,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土壤潜育化加重,土壤有毒有害物质聚焦,土壤质量受到破坏。另外,种养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往往“重虾轻稻”的思想,为追求小龙虾高产而扩大养殖沟比例、增加饲料等投入品和常年淹水(甚至在稻季亦处在深水条件)。这一方面破坏了稻田生态环境,不利于水稻的生长,另一方面投食的增加导致水体氮磷营养物质增加,而稻田水体频繁排灌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导致肥水利用效率降低,环境压力增大。此外,农户为了提高小龙虾产量增加饲料、改水剂等投入会产生较高的经济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稻虾共作的改土丰产增效方法,至少可解决现有技术的部分缺陷。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稻虾共作的改土丰产增效方法,包括,
a、选取水源条件充足、排灌方便的稻田,沿稻田四周开挖环形养殖沟,水稻种植区采用厢沟式田间结构,厢面宽3~6米,厢沟深度和宽度均为30~40cm;
b、水稻种植区在稻季采用厢沟式水分管理,具体包括:
从移栽至水稻返青期为浅水灌溉,厢面有1~5cm薄水层;
从返青期至分蘖后期晒田前,按照灌一次水至厢面水层5~10cm,待自然消耗至厢沟中无水且厢面湿板时再灌水,反复交替进行;
从水稻拔节至齐穗期,按照灌一次水至厢面水层10~20cm,待自然消耗至厢沟中半沟水时再灌水,反复交替进行;
从齐穗期至收获前7~10天,按照灌一次水至厢沟满水,待自然消耗至厢沟中无水且厢面湿板时再灌水,反复交替进行;
收割前7~10天开始晒田;
c、水稻种植过程中,采用肥料减施措施,具体包括:
N施用量为4~8kg/667m2,具体氮肥用量依据小龙虾饲料投入量而定,按稻虾共作不投食水稻每亩施氮量8kg为基准,每亩每投食50kg减施水稻纯N1kg,生物肥料折合纯氮后进行相应的氮肥减施处理,在氮肥施用中采用氮肥前移策略,基蘖肥占总施氮的75%~85%,基肥:蘖肥:穗肥=(35~45):(30~40):(15~25);
磷肥和钾肥只在基肥时施用,P2O5施用量为3~5kg/667m2,K2O施用量为5~8kg/667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双水双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双水双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74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滨海盐碱地工厂化水稻育秧方法
- 下一篇:一种一稻两虾的种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