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调器防凝露的控制方法及空调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079533.2 | 申请日: | 2019-1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627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 发明(设计)人: | 王敏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F11/43 | 分类号: | F24F11/43;F24F11/64;F24F11/65;F24F11/77;F24F11/79;F24F11/88;F24F13/22;F24F110/10;F24F140/20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任岩 |
| 地址: | 315191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调器 防凝露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防凝露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S1,空调器进入制冷模式运行,获取进入防凝露模式的判断参数;S2,根据所述判断参数是否满足预定条件,若满足所述预定条件则进入防凝露模式,转至步骤S3,其中所述预定条件包括内环温度Tin与内机盘管温度Tt的差值ΔT大于第一预定阈值;S3,进入防凝露模式,并根据所述内环温度Tin与内机盘管温度Tt的差值ΔT,按照预定的优先级顺序进行防凝露控制。本发明通过特定的判断条件,按照设定的内风机与导风叶片调节策略的优先级,逐步调节空调器的参数,从而可以在有效进行防凝露控制的同时,考虑用户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防凝露的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夏季室内环境中空气的湿度较大,空调在内风机设定风档较低以及上下导风叶片和左右导风叶片设定在最偏的位置情况下开制冷模式运行,空调出风口附近的面板上容易凝结凝露水,尤其是定频空调机型,无法通过频率调整实现对凝露控制,长时间运行后凝露水可能会从面板上滴落到用户的家具和地板上,会导致售后投诉。而现有的防凝露控制方法常常只追求防凝露效果而忽略了用户需求,用户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兼顾用户需求的防凝露控制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防凝露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S1,空调器运行于制冷模式,获取进入防凝露模式的判断参数,所述判断参数包括内环温度Tin、内机盘管温度Tt;
S2,根据所述判断参数是否满足预定条件,若满足所述预定条件则进入防凝露模式,转至步骤S3,其中所述预定条件包括内环温度Tin与内机盘管温度Tt的差值ΔT大于第一预定阈值;
S3,进入防凝露模式,并根据所述内环温度Tin与内机盘管温度Tt的差值ΔT,按照预定的优先级顺序进行防凝露控制,其中,调节内风机档位的优先级高于调节左右导风叶片角度的优先级,调节左右导风叶片角度的优先级高于调节上下导风叶片角度的优先级。
本发明空调器防凝露的控制方法,通过特定的判断条件,按照设定的内风机与导风叶片调节策略的优先级,逐步调节空调器的参数,从而可以在有效进行防凝露控制的同时,考虑用户需求。在逐步调节过程中,如果当前优先级的调节手段已能够满足防凝露要求,则可以不再进行优先级等级更低的调节,从而使得空调器的设置参数不会较快地偏离用户设定值。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所述判断参数还包括:用户设定风档及制冷模式连续运行时间。
所述步骤S2中,所述预定条件还包括:
内环温度Tin小于预定温度T1;以及
用户设定风档F设定≤内风机最低风档F0+F1档,0≤F1≤3;以及
制冷模式连续运行时间大于预定时长A1。
通过进一步限定进入防凝露模式的预定条件,可以对当前空调器是否处于易结凝露状态进行更加精确的判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定阈值的取值为19℃~21℃,所述预定温度T1的取值为27~32℃,所述预定时长A1的取值为0~120min。
通过试验及经验值对防凝露模式判断参数的范围进行设置,可以保证进入防凝露模式的合理性。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包括:
S301,将内风机风档F提高1档,并在风档调整后,按调整后的内风机风档F连续运行时长A2;
S302,判断所述内环温度Tin与内机盘管温度Tt的差值ΔT是否大于第二预定阈值,若大于第二预定阈值,则转至步骤S303,否则转至步骤S305;其中,所述第二预定阈值小于所述第一预定阈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795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