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堤前沿滩涂湿地及其恢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76685.7 | 申请日: | 2019-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792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黄东海;杨冠川;田鹏;董永福;陈海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B79/00 | 分类号: | A01B79/00;A01B79/02;A01G22/00;E02B3/1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堤 前沿 滩涂 湿地 及其 恢复 方法 | ||
一种海堤前沿滩涂湿地及其恢复方法,包括:海堤、生态涵养区结构、促淤坝和潮汐通道,海堤设于促淤坝一侧,生态涵养区结构设于海堤和促淤坝中间,潮汐通道设于促淤坝中间。其中,生态涵养区结构包括:生态涵养区、种植基底、生态坝和双向水门。本发明与传统技术相比,通过人工促淤和吹填方式形成基底,在湿地植被生长前期通过生态坝的防潮挡浪作用和水门涨落潮期间的水体交换,促进植被的快速生长,待植被成熟后破堤引入海水潮流,形成可自然生长发育的滩涂湿地,为湿地生物提供多样化生境,可较低成本快速实现沿海滩涂湿地的恢复,适用于海堤前沿滩涂湿地的恢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堤前沿滩涂湿地及其恢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海岸带开发利用和围填海工程的增加,沿海滩涂湿地面积锐减,并形成了大量人工海堤,生态功能退化,需要在现状海堤外进行滩涂湿地恢复。目前沿海湿地修复技术主要是采取人工促淤、挖塘堆土、地形整改、种植植被等技术。比如专利公开号CN105638015在恢复区外缘构建生态坝,在恢复区内挖塘堆土形成植物生长区、种植湿地植物并进行涵养,植被成熟后打开埋设在生态坝中的涵管形成潮汐环境。该专利存在的问题是需要采用水泵形成水循环,成本较高、难以推广,且受坝体影响湿地难以自然向外生长发育。需要一种经济适用且可生长发育的海堤前沿滩涂湿地恢复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做出了一系列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堤前沿滩涂湿地及其恢复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
一种海堤前沿滩涂湿地,包括:海堤、生态涵养区结构、促淤坝和潮汐通道,所述海堤设于促淤坝一侧,所述生态涵养区结构设于海堤和促淤坝中间,所述潮汐通道设于促淤坝中间;
其中,所述生态涵养区结构包括:生态涵养区、种植基底、生态坝和双向水门,所述种植基底与生态涵养区内部连接,所述生态坝与生态涵养区外缘连接,所述双向水门与生态坝连接。
进一步,所述促淤坝为环抱式结构。
一种海堤前沿滩涂湿地的恢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定适宜湿地恢复和湿地植物生长的区域;
步骤二:结合恢复区流场条件和波浪条件布置促淤坝,为恢复区提供有效的掩护和落淤条件,实现涂面自然淤涨,通过数值模型和工程经验确定促淤坝顶高程和平面布置,预留合适的潮汐通道;
步骤三:在恢复区内通过冲挖取土和吹填抬高进行湿地造型塑造,在淤高区域外缘布置生态坝和双向水门,形成生态涵养区结构,通过冲挖回淤土进行生态涵养区泥面抬高构建植物种植条件,取土区经冲挖后形成浅水湿塘或潮汐通道;
步骤四:在生态涵养区结构内种植湿地植物,在种植期和幼苗期,通过埋设在生态坝中的双向水门在涨落潮期间进行水体交换,双向水门根据生态涵养区的面积大小和植物需水量进行多组水门布置;
步骤五:待湿地植物成熟后,生态坝自然老化失效或人工破堤引入海水潮流,形成可自然生长发育的滩涂湿地。
进一步,所述步骤一的区域包括:堤前滩涂自然淤涨明显、水动力较弱区域和原有湿地退化衰退区域。
进一步,所述步骤二中的促淤坝可采用圆形环抱布置、半圆形布置、或丁坝与顺坝的组合布置,所述促淤坝顶高程在平均水位~平均高水位附近。
进一步,所述步骤三的生态坝采用可自然降解的土工织物充填袋形成,就地充填淤泥质土形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766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