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轴承套圈挡边高自动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76145.9 | 申请日: | 2019-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865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刘昭波;张家春;程亚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石哈特贝尔精密锻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7/06 | 分类号: | G01B7/06;G01B5/00 |
代理公司: | 42102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友明 |
地址: | 43500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承套圈 定位台 挡边 感应件 自动检测装置 驱动件 检测技术领域 感应信号 人力成本 轴线方向 自动检测 探针 搁置 检测 配合 | ||
本发明涉及轴承套圈挡边检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用于轴承套圈挡边高自动检测装置,包括用于检测所述轴承套圈的挡边高的电讯表,还包括用于搁置待测轴承套圈的定位台、用于感应所述轴承套圈是否放置在所述定位台上的感应件以及用于接受所述感应件的感应信号后带动所述定位台旋转的驱动件,所述电讯表的探针所指的方向与所述定位台旋转的轴线方向一致。本发明的一种用于轴承套圈挡边高自动检测装置,通过采用电讯表、定位台、感应件以及驱动件的配合,实现了自动检测轴承套圈,节省了人力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承套圈挡边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轴承套圈挡边高自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通用的轴承套圈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汽车行业的特殊需求,为了满足汽车的可靠性、空间、传动效率等综合因素的考量,带挡边的轴承的应用在汽车变速箱中越来越普及,该设计结构紧凑,安装简便,节约空间。但该设计对机加工要求较高,挡边高度、产品高度精度高,制造过程难免会有一定比例的不良品产生。为了确保零缺陷,可靠的检测手段还是必要的。然而现有技术多采用人工检测,效率低,成本高,还存在漏检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轴承套圈挡边高自动检测装置,通过采用电讯表、定位台、感应件以及驱动件的配合,实现了自动检测轴承套圈,节省了人力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轴承套圈挡边高自动检测装置,包括用于检测所述轴承套圈的挡边高的电讯表,还包括用于搁置待测轴承套圈的定位台、用于感应所述轴承套圈是否放置在所述定位台上的感应件以及用于接受所述感应件的感应信号后带动所述定位台旋转的驱动件,所述电讯表的探针所指的方向与所述定位台旋转的轴线方向一致。
进一步,所述定位台具有供所述轴承套圈放入的凹槽。
进一步,所述凹槽的部分槽壁为V型壁。
进一步,所述凹槽的槽壁具有供轴承套圈放入所述凹槽内的缺口。
进一步,所述驱动件为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的旋转轴与所述定位台的旋转轴同轴设置,所述定位台具有供所述步进电机的旋转轴插入以带动其旋转的旋转孔。
进一步,还包括架体以及用于限制所述轴承套圈在高度方向产生位移的位移的高度限位组件,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架体内,所述高度限位组件设于所述架体的侧壁上。
进一步,所述高度限位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架体的侧壁上的垫块、安装在所述垫块上的水平定位杆以及可压接所述轴承套圈的高度定位销,所述高度定位销竖直安装在所述水平定位杆上。
进一步,所述高度限位组件有多组,且环绕所述定位台设置。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轴承套圈在水平方向产生位移的水平限位组件。
进一步,所述水平限位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定位台上的两个外径定位销,两个外径定位销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所述轴承套圈的夹持区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用于轴承套圈挡边高自动检测装置,通过采用电讯表、定位台、感应件以及驱动件的配合,实现了自动检测轴承套圈,节省了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轴承套圈挡边高自动检测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轴承套圈挡边高自动检测装置的定位台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中:1-轴承套圈;2-电讯表;3-定位台;30-凹槽;31-V型壁;32-缺口;33-旋转孔;4-接近开关;5-步进电机;60-垫块;61-水平定位杆;62-高度定位销;63-外径定位销;7-架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石哈特贝尔精密锻造有限公司,未经黄石哈特贝尔精密锻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761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动距离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高灵敏度大应变柔性应变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